每经记者 李星 每经编辑 孙磊
3月3日,特斯拉CEO马斯克“炮轰”氢能源车为“一种非常糟糕且愚蠢的技术”的言论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这一言论并非马斯克的最新发言。
尽管如此,也并没有影响外界对马斯克唱衰氢能源车言论的关注。“马斯克唱衰氢能源车,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没有什么奇怪的。”3月4日,一位氢燃料电池企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专家杨伟斌也告诉记者,马斯克一贯不支持氢能。“能源应用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每种能源都有其最理想的应用领域。”杨伟斌称,目前看“电替汽油、氢替柴油”是交通领域的主要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马斯克唱衰氢能源车,但氢能源资本市场表现却呈现局部回暖。3月4日,天元智能(SH603273,股价28.58元,市值61.25亿元)、四川金顶(SH600678,股价8.47元,市值29.56亿元)、康盛股份(SZ002418,股价3.01元,市值34.21亿元)、全柴动力(SH600218,股价9.03元,市值39.33亿元)等纷纷涨停,其中四川金顶封涨停走出5天5板,天元智能走出4天4板、康佳股份走出3天3板。
马斯克曾多次唱衰氢能源
记者发现,早在2017年,马斯克就曾多次对特斯拉的投资者保证“燃料电池没有未来”。2022年5月,马斯克依然对外表示,使用氢气进行储能是“最愚蠢的事情”。在2023年英国《金融时报》举办的汽车未来峰会上,马斯克又一次称,氢能源为“储能领域最愚蠢的选择”。
马斯克认为,为了产生一公斤的氢气,所需的电量高达55度,而用这相同的电量,一辆电动车能够轻松驾驶逾400公里。反观,用一公斤氢气,汽车的行驶距离却仅为约80公里。这一显著的能源转换效率差异,让氢能源汽车没有发展前途。
杨伟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称,如果通过电解水制氢,马斯克给出的数据是基本正确的。但如果氢气来源是工业废气中回收的氢气,那氢气也有不可比拟的经济性,焦炉煤气、氯碱尾气通过变压吸附等技术将其中的氢气分离提纯,最终得到高纯氢气,随着技术进步,废气回收也能得到纯度较高且廉价的氢气,氢能源汽车就有很好的前途。
上述氢能源电池企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马斯克说法比较片面,因为他只考虑了氢在车上使用的问题,而氢的应用场景和上游电的来源,他并没考虑到。“马斯克的这一逻辑,在氢能起步早期,国内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质疑。”上述氢能源电池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时至今日,随着我国氢能源车示范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一些外界对氢能产业发展质疑也随之不攻自破。
据悉,马斯克提出“氢气的生产、运输、储存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风险。一辆氢能源汽车就像一个定时炸弹,能在瞬间让一座楼房灰飞烟灭。”的看法,亦是氢能源车起步初期外界很多人的顾虑所在。
对于上述顾虑,杨伟斌从技术层面分析称,针对安全性,当空气中的氢气含量为4%~74%之间时,极易发生爆炸现象,氢气储存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其实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也是如此,技术不过关的电池也是炸弹。当前车载氢罐技术已经成熟,IV型瓶主要材质为碳纤维,安全性完全满足要求,韩国现代和日本丰田每年销售氢能源汽车一万辆以上,没有出现安全问题。
我国已建成完整氢燃料电池车产业链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已初步打通氢能的“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是世界上最大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而且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发展清洁低碳的氢能具有巨大潜力。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看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带动了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涵盖制、储、运、加、用各环节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从全球看,我国是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之一。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售约1.82万辆,仅次于韩国的3.4万辆,成为全球第二大燃料电池汽车市场;累计建成加氢站417座,位居全球首位,相比2022年底增加63座。
“随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将逐步建立覆盖城市群的低碳、清洁交通体系,用规模化带动高质量、低成本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强认为。
按照规划,到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
欧阳明高强调称,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并且氢能的质量能量密度高、与电相比储存成本低,是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理想选择,可以被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例如燃料电池车辆、氢能冶金等。
随着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已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关注的焦点。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张国强、张天任(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以及全国政协委员姚锦龙(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等均带来了关于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相关议案和提案。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