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招商大棋局
图片来源:谢明 摄
做强实体经济,长沙正在发起猛攻。
不久前,工信部公布第七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长沙10个企业(产品)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由此达到26个,数量居中部城市第一;
再往前,工信部旗下赛迪顾问发布《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研究报告》,长沙上升2位至全国第六,同样位居中西部首位;
在更细分的产业赛道中,长沙更被赛迪顾问列为“新型储能十大城市”之首。
群雄逐鹿中,长沙是如何实现“突围”的?
回顾过去一年,招商引资是一个重要关键词:它不仅被视为长沙经济工作的“头等任务”“一号工程”,更被当作重要手段来延链补链、强链升链,“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去年,长沙引进重大项目221个,总投资2572.4亿元,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不在少数。
眼下,长沙攻势不减。就在不久前,长沙新春第一会强调“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并继续将招商引资定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以求“推动在建项目‘能快则快’、谋划项目‘实之又实’、招引项目‘质效提升’”。
招商引资,引进的是当下的投资,促进的是明天的发展,培育的是未来的实力。道理不难理解,更令人关注的是,长沙如何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城市产业发展?而在人口破千万、经济体量破万亿的长沙,此轮“招商引资”又将如何成为它从量变走向质变的转折点?
长沙新春第一会余温正烈,2月21日,一场围绕“湘商”的座谈会旋即展开。尽管以“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为主题的新春座谈会,在长沙已连续召开9年,但放到今年,意义格外不同。
图片来源:石亮 摄
去年以来,在长沙“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一系列动作中,“湘商回归”的重要性被强调有加。10月,长沙举行招商引资工作动员大会,指出要提升湘商回归实效,“用心用情推动湘商回归”;时间再倒推至2月,长沙为首批15名招商引智荣誉大使、招商大市和招商顾问颁发聘书,以精准对接湘商资源。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张健指出,从全省来看,去年,“湘商回归”迎来前所未有的参与度和突破,自2017年实施以来,湖南“湘商回归”工程累计引入湘商项目投资近2万亿元,而仅去年一年,湘商回归新注册企业1360家,到位资金达到5915.2亿元。
其中,长沙正是湘商“加注”的重点。数据显示,长沙去年新引进湘商背景重大项目77个,总投资1056亿元;湘商回归新注册企业154家,累计到位资金1044亿元。
从加码“湘商回归”的先期成果中,不难感受到长沙“错过一次机遇,就可能错过一个时代”的紧迫感,而由此出发,长沙亮点鲜明、重点突出,从潜力中挖掘实力的招商大棋局亦得以被外界窥见。
摊开长沙此轮招商“作战图”,“湘商回归”无疑是“以情招商”的重点;同时,重点布局推进“以会招商”“以商招商”,打出“三位一体”招商“组合拳”;在此基础上, “链”“园”“商”“情”“资”“才”“会”等要素均被视为关键点发力,关键在于以此“探索新路径、增添新力量”。
为了更好吸引大项目、大企业入驻,长沙去年也确实拿出不少新尝试、新做法。
一个例子是“基金招商”。去年5月,在各地大规模产业基金纷纷落地的背景下,长沙成立300亿产业发展母基金,并提出将打造超千亿基金集群。仅3个月后,作为该母基金旗下二级母基金,100亿规模的长沙市招商基金成立,以产业投资为牵引吸引更多企业落地长沙。
而通过高点谋划、高位推进,长沙还期望掀起“全员招商”的热潮,以招引工作专班为点、产业链为线、央地合作为面为线索全方位推动招商力度和广度。
去年,长沙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专班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召集人的市招商引资工作联席会议。除了主要领导带头“走出去”招商,长沙还成立市政府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招引工作专班,专班累计推动签约项目103个(含框架协议)。
仔细梳理长沙此轮招商项目,还能发现一个明显特点,即对“质”的强调贯穿始终。
图片来源:石亮 摄
在去年亮出新一轮招商“指挥棒”之初,长沙曾提到要处理好“五组关系”,第一条就强调“既要重数量又要重质量”,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
这无疑与单纯追求速度和数量的招商方式进行“切割”。而从去年招引的项目来看,围绕新兴产业布局、聚焦产业转型的特点亦格外鲜明。
比如,在“湘商回归”项目中,有77个与长沙布局的17条工业及新型优势产业链和“1+2+N”先进制造业集群密切相关。
基金招商的新兴产业导向更为明显:湘江新区产业基金去年共计投资或引入45个项目,总金额14.71亿元,项目全部属于新一代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如果说“量”的增长展示了长沙此轮招商落地落实的效果,那“质”的提升则更能回答,长沙眼下大力推进招商的深远原因。
作为长沙市政府产业基金的出资主体和受托管理机构,长财私募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杨森此前在分析长沙招商时曾指出,近两年,长沙因消费出圈,并吸引大量年轻人前来,推动长沙连年十余万的人口净流入,保持了千万人口城市的发展活力。
眼下,不断“引才”的长沙正积蓄起进一步“引产”的势能。此前,长沙定下目标:到2026年,在全市打造15个左右千亿级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4000亿元。而随着2022年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链规模突破1000亿元,长沙已拥有6个制造业千亿级产业。
如长沙主要负责人指出,要推进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核心抓手是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从而带动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增量增长”。通过更有质量的招商,长沙意在进一步抬高城市发展的“水位线”和“天花板”。
去年6月,长沙吹响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号角。这既为长沙标定更高的目标,也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招商”的探索:中南大学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锂电池行业的“黄埔军校”,湖南大学在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车发展中贡献不俗……可以说,“校友经济”正是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链“晋级”的“幕后功臣”。
两年前,北京清源华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树模回到湖南投资。此前接受采访时,他曾直言,“企业发展到后期拼的是什么?是科技。”在他看来,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既是一个宏伟蓝图,更将为企业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眼下的长沙,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关键节点。
图片来源:钟鸣 摄
就在几天前,湖南提出,当前的湖南“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而只有通过解放思想,“才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
《湖南日报》的评论文章进一步指出,招商引资是“最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领域”。而以新春第一会抓招商、拼经济,也“释放出新的一年湖南通过思想解放,进一步创新理念、方式和机制,推动全省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的鲜明信号”。
作为湖南首位城市,长沙理应在招商领域进一步谋求创新、推动转型,在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中作出表率。毕竟,招商引资直接与营商环境改革强关联,而这又关系到一座城市政务、要素、信用、法治等各类环境的水平。
长沙民营经济本就发达,此前亦不乏有益尝试,最出名的莫过于首创“链长制”,并因此于2020年获得国务院点名表扬。数据显示,通过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五链融合”,长沙产业链集聚了60%以上规上企业、70%以上规工产值、80%以上创新平台,去年1-10月实现营收8170亿元。
对于现阶段的长沙而言,招商的重要意义已十分明确。更急迫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让招商服务于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建设?
除数量和质量并重外,长沙已有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思路。
比如,既要重外来又要重本土,除了“眼睛向外”招大引强,也不忘“眼睛向内”挖潜增效,支持本土企业提质升级、做大做强,打造更具实力的产业集群。
再比如,既要重当前又要重长远,特别是对一些投入大、周期长,但带动强、潜力足的科创项目、产业项目,要舍得在前期投入上下更大功夫。
而以招商为切口,长沙还将推动更大领域的改革。
在新春第一会上,长沙明确,将进一步推进长株潭要素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财税金融、园区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都市圈、海南自贸港等重大国家战略,构筑沿江沿海地区产业、研发转移承接的“拦水坝”。
正如长沙主要负责人提到,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相结合,把新规矩、新机制、新模式立起来,才可能努力打破“不可以”的旧观念,勇于创造“不可能”的新业绩。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长沙,这一点将可能是带动下一步跃升的关键“引擎”。
文/伍养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