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者关注点的变化折射了消费者心态更务实了,对商品本身的实用性更加关注,对商品的保障性期待逐渐成为主流需求;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是市场比拼中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当下企业All in“低价心智建设”。
每经记者 王郁彪 每经编辑 刘雪梅
直播带货大热之前,在基于搜索逻辑的传统货架式的电商世界,购物榜单拥有绝对的权威。它发挥的不仅是帮助用户筛选优质货品的功能,更多的是可以从多个维度帮用户突破购物信息茧房,扩展选择的边界。
时至大促、年中年末消费爆发的节点,天猫、京东都会释出一份份榜单。而榜单能否立得住,归根结底还得靠一种相对平衡下平台与消费者之间的互信。
即便在如今兴趣型、冲动型消费盛行的当下,电商平台榜单依然是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12月7日,2023年京东金榜揭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3C数码板块揭榜最受现场关注。小米拿了5个单品金奖,是今年的最大赢家。
京东金榜业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支撑榜单的数据因子很多,但总结来说就软硬两个大类,一个是销售数据,另一个是包含售后、评价在内的口碑数据。
在目前情绪消费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以榜为据,算是一个相对理性的选项。而对平台来说,排除人工干预、数据推演得到的诸多榜单类目,也是他们获取消费风向一手信息的最重要一环。
京东金榜自2020年推出,那时直播电商的风还未吹得很猛。京东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已有8亿人次通过金榜完成购物。为消费提供决策,需要算法,更需要算法的更新。特别是今年主打低价战略以来,京东在各个核心板块均做了调整,金榜也不例外。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今年上榜的品牌中,一线品牌商品仍占据主要部分,但其和京东年初释放的低价“信号”并无冲突。京东金榜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最大的变化是将价格纳入了评价指标,价格力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实际操作层面,京东和上榜品牌会推出金榜专属价,也意在把价格向下压。
此外,今年榜单针对不同品类也进行了专项调整,试图让导购建议更精准。关于直播电商以及短视频种草对榜单类推荐的冲击,该负责人向记者解释,一方面是购物的入口不一样,另一方面是选品的逻辑不同。
尤其是后者。“达人直播、短视频带货,在选品层面,更多的是基于个人对商品的偏好,或者说基于所带货商品佣金的高低等因素。”他补充说,“‘选什么品可以更容易卖爆从而让自己有更高的收入和更漂亮的数据’,可能是当前部分达人主播比较普遍的选品心理,但商品未必是用户想要的。”
他还介绍,榜单会有细分,但数据是客观的,每个人看到的排名以及排名背后的逻辑都是一样的。被困信息茧房之中,平台用户或许也需要被赋予这种相对客观与理性的购物动机。
商家侧,京东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登上金榜的4000多个品牌中有超过1000个品牌在上榜当月实现了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00%,足以看到榜单对商家的“含金量”。
虽然相对静态的榜单时常被隐没于热闹的营销手段之下,但其实依然还有消费者以“买单”给予认可。
榜单背后是大量数据的筛选和汇流,而再由无数榜单共同构成,就是消费的“潮”。
金榜发布会上,市场研究公司益普索在《2023零售行业报告》中指出,从今年市场背景来看,商品力和价格力仍是消费天平的砝码。比如,在商品同质化较高和日常高频消费的品类,消费者在购买时会更加关注商品的价格力,如大家电和牛奶及乳制品。
而在商品力方面,体现在消费者对商品本身的关注变得更加深刻。比如,消费者中的“技术党”“成分党”越来越多。
综合下来,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者关注点的变化折射了消费者心态更务实了,对商品本身的实用性更加关注,对商品的保障性期待逐渐成为主流需求;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是市场比拼中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当下企业All in“低价心智建设”。
此背景下,新一年消费的“潮”又会涌向何处?报告认为主要会有四方面,一是日趋具象的需求,也就是个性化推荐和全面丰富的信息,让用户对于商品的要求越来越具体。
根据调研显示,59%的消费者对个性化商品和购物体验感兴趣,48%的消费者希望更有专业性的推荐商品。这表明,通过深化个性化推荐和信息丰富化的体验,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独特需求是大势所趋。
二是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新,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理性识货。换言之,也就是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前会深入研究商品,因此,专业性媒介和第三方评测、客观数据呈现的榜单在市场上变得异常受欢迎。
调研数据显示,79%的消费者在购物前会主动搜索第三方测评内容,68%的消费者会先研究一下品类知识再挑选商品。这一趋势对应的是品牌要深挖核心诉求,去提供更实用的商品信息。
三是线上线下两个渠道不再非此即彼,而是相辅相成。调研数据显示,79%的消费者已经习惯了线上线下结合的购物方式,62%的人认为线上线下结合让购物更为方便,而72%的人认为线上线下融合对于产业发展更为健康。
四是什么时候只看品质和价格,什么时候该看品牌,消费者很清楚。这或许也意味着品牌不能一刀切,要根据不同品类的特点,灵活调整市场策略和品牌推广方式等。
调研数据显示,82%的消费者并非所有品类都看重品牌,69%的人认为在购车时品牌声誉和形象是首要考虑因素,而在家电配置相近的情况下,68%的人先看价格,再看品牌。
不过,趋势之下,理性至上。无论消费购物环境变得多复杂,保持理性一定不会出错。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1288447398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