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潘婷 每经编辑 廖丹
数字金融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之一,日前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明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在建设“金融强国”背景下,如何走好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炜在11月29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上表示,近年来,银行业持续强化数字化转型战略的统筹力、引领力、执行力,增加科技资源投入和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组织架构,变革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科技能力和数据能力,深入推进业务与科技融合,有效支持数字金融战略实施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会上还发布了《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23)》(下称《报告》),为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近年来,我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数字技术跻身全球科技创新前列,为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奠定基础。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50.2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21.6%上升至2022年的41.5%,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愈发明显。
事实上,数字经济的发展也给金融机构带来机遇与挑战,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持续性与结构性的问题。
《报告》总结出的十大痛点问题包括:一是,战略顶层规划普遍完善的同时,行业内部分化格局更加明显,战略执行保障能力有待提高;二是,科技条线布局优化的同时,创新组织机制僵化问题依然存在,导致科技条线与业务条线难以高效协同配合;三是,纯科技人才规模扩大的同时,高端复合型人才和数据人才缺口较大,配套考核激励措施欠缺;四是,金融科技投入稳步增加的同时,投入规模进一步分化,投入产出压力加大;五是,加大技术研发的同时,前沿技术存在较高门槛,自主研发或外部合作模式均需攻坚克难;六是,技术赋能业务发展的同时,金融科技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数字化审计进展较慢;七是,全流程数字化稳步推进的同时,前端营销获客数字化相对滞后,传统营销手段难以有效触达客户群体;八是,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提速的同时,数据共享机制不够畅通,数据资产化应用处于探索状态;九是,加大场景生态建设的同时,消费端生态建设同质化,产业端生态建设难度较大;十是,改革化险稳妥推进,但不良资产处置压力较大,不良资产数字化转型处于布局初期。
针对上述问题,《报告》认为,中小银行在战略实施上应突出“整体布局、系统推进、明确定位”;在组织转型上应突出“条线融合、人才适配、改革创新”;在技术研发上应突出“自主可控、技术革新、风控升级”;在应用服务上应突出“普惠小微、零售转型、产业融合”;在数据治理上应突出“质量提升、管理支撑、数据驱动”;在生态建设上应突出“开放合作、银政对接、强化服务”。
《报告》指出,从中小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宏观背景来看,在中国式现代化总体布局和金融强国建设目标下,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监管、数据等基础制度支撑不断完善。
此外,随着宏观环境、金融政策、同业竞争、技术变革等外部条件的发展,以及中小银行自身数字化转型程度的加深,中小银行所感受到的压力和客观面临的冲击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方面是金融科技创新赋能,前沿技术应用分化。过去一两年来金融科技领域发生了重要的变革,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异军突起,需要进一步思考其对中小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中小银行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是经营绩效双重承压,转型发展任重道远。大型银行业务持续下沉,从规模和结构两个层面对中小银行造成竞争压力,同时,中小银行还面临着营收净利下滑的冲击。
《报告》认为,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就更需要通过全方位的数字化经营来降本增效,将政策红利与业务潜力有机结合,为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创造新机遇。
12月6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金融发展论坛将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前瞻2024”,主论坛上,七大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将同台演讲,畅谈他们对于2024年全球财经热点、金融市场趋势、重大风险和机遇等的最新观点,欢迎报名参加;两场分论坛为行业闭门会,来自银行、保险、信托等领域的几十家金融机构高管们也将各抒己见,为行业的发展献策献计。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41N1188747468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