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可杨 每经编辑 陈俊杰
11月17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23第十二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在四川泸州举行。本次论坛以“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信心”为主题。
在论坛活动期间,高能环境(SH603588,股价 7.9 元,市值121.45亿元)总裁凌锦明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谈及对于环境治理行业未来前景的看法,他表示,依旧坚定看好行业发展,但同时,企业必须做好自身能力建设,在市场上建立运营管理、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能力,并在这些方面领先于行业或竞争对手。“不用担心这个行业会消失,但是(企业)必须要有竞争力,必须要有持续的进步”。
高能环境脱胎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随着市场需求的变迁,该公司主营业务由环保工程项目向运营制造转向,在固废危废资源化利用领域实现前后端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
谈公司业务 结构随国家需求调整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凌锦明介绍了高能环境业务结构的变迁,他表示,在过去30年里,中国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新建项目相对较多,因此,高能环境作为一家专注于环境治理的企业,主要围绕固废处理、环境修复和污水处理等,从事环境工程为主。
在过去的十年间,高能环境注意到,此前的新建项目已经能够逐渐满足国家需求,从而也产生大量的存量项目需要进行运营和管理。因此,公司逐步转向以投资运营为主的新增项目。
而目光拉近至近七八年,凌锦明表示,公司对一个细分领域表现出看好的态度,即固体废物,尤其是工业固废的资源循环综合利用领域。近年来,高能环境新增投资主要集中在这个领域,他介绍,目前该领域已占公司营收近一半。
凌锦明介绍,之所以看好这一领域,是由于工业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其中则包含许多有价值的元素,尤其是金属资源。另一方面,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特别是对金属的需求很高。举例而言,铜、铝、铅、锌四大基本金属,中国的需求量超过全球的一半,自然资源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缺口我们从哪里找?我们发现这个废弃物这里面是一个宝藏,是一个资源,就所谓的城市矿山,我们要的这个矿不来自于大自然,而在于城市,来自于工业生产。”
凌锦明表示,如果工业废弃物未经妥善处理,一方面会污染环境并影响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是浪费了有用的资源。因此,有效利用这些废弃物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同时也是一种有前景的商业模式。从低碳减排的角度,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资源的过程相对于在自然界采矿、加工成金属原料的路径更短,能源需求消耗也最少。因此,这也是低碳经济实践的一种有效途径。
谈产业链 向上下游延展是趋势
在年初的业绩交流会上,高能环境的管理层提到,危废资源化行业依旧处于小、散、乱阶段,没有一个龙头企业。而高能环境毫无疑问要成为这个行业的头部企业,并且在一两年内就成为头部企业。
行业头部企业应当具备哪些能力?
凌锦明认为,要成为头部企业,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其次,还需要实现技术引领。过去近十年,高能环境持续加大收并购力度,凌锦明解释称,此举一方面有助于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所并购的企业之间,可以形成协同效应。这些企业之间的经验和专业技术人才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共同提升。同时,这些经验和技术还可以向整个行业输出并推广。
近年来,高能环境的收并购力度明显加大。2021年11月,该公司公告,收购江西鑫科环保高新技术有限公司80%的股权。这一桩收购自公告伊始就受到投资者关注,该项目从2022年3月份开工建设,年报显示,江西鑫科的危废处理规模达到31万吨/年,在公司投运及在建项目中位列第一。
凌锦明介绍,江西鑫科是高能环境在金属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重要布局。过去几年,高能环境在金属资源相对集中的几个城市或地区展开布局,这些布局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前端,不具备后端的延伸精加工能力。而江西鑫科则立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扩大公司前端处理的规模,更为重要的是其向下游延伸,即金属的精加工,增加了金属提取的品类,同时提高了附加值。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上下游的延伸是否必要?凌锦明认为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来看。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早期阶段,向下游延伸可能并不经济。然而,随着产能的提升,各种金属品类的生产量提高后,向下游延伸就具备了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帮助企业通过内部协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未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凌锦明认为行业中也会出现马太效应——体量比较小的企业,毛利会越来越低,盈利能力会越来越差。“所以我们要逐步通过挖掘潜力,把各企业之间的这种协同效应发挥出来,规模是一方面,产业链的深度和长度,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
谈行业技术 集成与商业模式是难点
高能环境在其2022年年报中提到,2022年,行业内近半数的企业营收下降,半数以上的企业利润下降,40%的企业出现亏损。企业应收账款大幅增长,并继续保持增长走势,环保产业整体经营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冲击,尽管产业供应链的支撑保障能力未受到大的影响,但企业市场信心和创新活力受到较大影响。
对于当前行业面临的周期波动,凌锦明在专访中向记者表示,近年来,环境治理企业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这一方面与宏观环境相关,全球经济在过去几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加之疫情等因素,导致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都出现了一些萎缩。
另一方面,许多环境治理企业的业务主要面向政府,过度依赖政府业务的企业可能面临较大的挑战。他进一步解释,政府对环境治理的支出是一种净支出。对于政府而言,如果没有其他回报,这种模式的持续性可能存疑。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我们必须要探索新的路子。也就是我们要在环境治理的同时要有产品面向市场,通过市场销售产品来取得回报。”高能环境选择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进行业务拓展,将废物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并在市场上销售,以覆盖成本并取得回报。凌锦明表示,这样的商业模式激发了产废方的动力,因为他们有可能不仅不需要支付费用,甚至还能通过销售产品而赚取收入,从而实现公司业务的可持续性。
谈及环境治理行业现下面临的主要难点,凌锦明表示,难点之一来自于技术,环境治理是一个非常综合的领域,涉及机械、冶金、化工等多个方面的技术。企业需要在这些技术的集成中,找到一个适合的路径。
而另一个难点则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要被认可,需要照顾到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资源循环利用也是这样,你要看产业链里面他能不能承受这方面的成本,或者能够给它带来经济回报,这里面就要不断的去尝试去取舍。”
凌锦明进一步解释道,举例而言,过去一些单位产生的必须要进行处理的废物,以前常用的技术是,你把废物交给我,我建一个填埋场把废物填埋,或者建一个回转窑焚烧炉把废物烧掉。然而,这样的处理方式并没有生成任何产品,只有投入,回报则是产废企业必须支付处置费用。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可以从废弃物中提取资源,包括生活垃圾。“如果是填埋,(企业)没有产生新的收入来源,只能给我支付垃圾处理费。但如果做垃圾发电,电网给我们支付费用,这样至少可以降低补贴费用,甚至有些废弃物我还给他付费。这样的(商业模式)就是可持续,人家也更愿意,也有积极性。”
“跟过去五六年来比,毫无疑问现在整个产能提升很快,市场竞争也是比原来要激烈了。”凌锦明认为,从这一角度来看,对于企业而言,毛利空间不再像过去那么大。另一方面,头部企业集中,可能导致一部分企业被淘汰。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与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相类似,他认为,这也是一种正面影响,促使行业取得一些进步,推动一些低端产能的提升,甚至一些企业已经通过竞争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对中国企业能力的提升肯定是一件好事。
总体而言,凌锦明依旧坚定看好环境治理行业,但同时,他也表示,企业必须做好自身能力建设,在市场上建立运营管理、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能力,在这些方面领先于行业或竞争对手。“首先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不用担心它没了,第二个中国的整个产业链相对比较完整。还有中国有这么大的制造业,所以不担心这个行业会消失,但是(企业)必须要有竞争力,必须要有持续的进步。”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