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13小时没氧气罐”,上海登山者称在珠峰上被向导抛弃,差点遇难!登山公司称他可能是患上了高原脑水肿

    每日经济新闻 2023-11-04 19:32

    每经编辑 孙志成    

    今年5月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上海登山爱好者王先生,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披露:他在珠峰峰顶被当地向导抛弃,在海拔8750米到海拔8100米的区间,13个小时一个人孤独地无氧气罐下撤

    其他登山者路过拍下的现场视频里显示,王先生努力在大口喘气,氧气面罩上只有一个呼吸气囊,气囊里边全是冰雪。王先生表示,没想到向导带走了所有备份氧气,自己被无情抛弃了。20小时缺氧对大脑的影响,还有待医院检查评估。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王先生称被向导抛弃

    据都市快报·橙柿互动报道,记者联系了登山者王先生,他是自主创业者,上海一家公司负责人。这次打算攀登两座山峰,事先缴纳了五六十万元的费用,仅仅装备就花费了十多万元。

    王先生自述称:5月17日在翻过南峰时氧气用光了。向导备份的氧气有三瓶,但其中两瓶漏气。于是他在氧气瓶漏气的情况下,于18日6:50登上珠峰顶。

    在下撤途中,王先生发现氧气没了,大概8:10,喊向导却不见人,于是王先生决定自救。王先生称:“当时,路上很多人都说我可能要挂了。”

    王先生称:“18日15:30左右,看到一个向导从下面冰坡爬上来,10分钟内,我喊他几次,他不应。之后,他朝自己的氧气背包跪拜一次,转身下去了。”

    ViauSCjeRo3kI6880wBL1Gg2uM341hnuuLUZFGAAG8A4R2qCgCcnNaD4Oialy9NYIcvkXAeAb9TAsLNKCHVHS8Sw.jpg

    图片来源:橙柿互动

    直到当天下午,向导终于来了,让王先生下撤。但在交谈中,向导把王先生的头盔、防护雪镜、抓绒手套扔到了山下,然后就消失不见了。过了一个多小时之后,那位向导又出现了。

    王先生和向导两人于19日凌晨5点左右撤回到C4营地。下午5点左右,来到C3营地。不知多久,他发现向导又不见了,还带走了睡袋。王先生的左脚严重冻伤。20日早晨,他独自绳降回到C2营地。

    至于为什么今年5月份攀登,最近才开始在网上披露此事,王先生解释称:“回到上海后忙着治疗缺氧造成的健康问题。一个月后,有正义感的人士在登山群发出了几段我在珠峰上的视频,在群里引发争议。也引起尼泊尔登山公司的注意,他们作出了一份调查报告,认为责任全在我。”

    据橙柿互动,负责这次攀登珠峰服务的尼泊尔一家登山公司作出调查称,涉事向导过去已经登顶珠峰14次,从未放弃过他的客户。调查报告还称是向导的视力出现了问题,于是先走了,等待王先生会和,但王先生没有下来,向导于是联系了领队。

    调查报告称,王先生并没有被向导抛弃,他是被向导带到C4营地的。王先生回忆的事件与当天发生的情况不符,很有可能是患上了高原脑水肿

    王先生反驳称:“向导的眼睛出现问题,却能跑得更快了,这符合逻辑吗?”他特别强调:“如果我患上脑水肿,我还能自主下撤吗?”王先生提到,在自救下撤的过程中,至少有200人次看到他,有其他登山者给予了他一些帮助。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尼泊尔商业登山产业繁荣

    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次登顶这座世界最高峰,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与当地夏尔巴向导丹增·诺盖因而举世闻名,也就此开启持续至今的民间攀登潮。

    过去70年间,登山者们年复一年前赴后继,试图在5月的窗口期探求站上世界之巅的梦想。今年春季,尼泊尔旅游局签发了创纪录的478张珠峰登山许可证,中国首次成为珠峰南坡攀登人数最多的国家,达到97人。

    据尼泊尔旅游局最新数据,截至今年6月已有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478名登山者获得从南坡攀登珠峰的许可证,创下历史新高。

    CFF20LXzkOwXmS1X9Vm9KzkKUTibXBteQFqnHefKo69ZTR98icVnibNGPiccBG6pLWgTWyiaoXvYYRsp0eSicZSkdfAQ.jp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钱江晚报,目前,珠峰面向民间攀登者的常规线路有两条,一条在北坡中国西藏一侧,另一条在南坡尼泊尔一侧,后者吸引了更多的民间登山者。资深登山爱好者汗斯介绍说,北坡仅有西藏圣山探险公司提供登山服务,一般探险公司不具备经营资质,攀登费用高达46万元,且要求攀登者有海拔8000米以上登山经历;相比之下,南坡提供登山服务的探险公司不少于40家,攀登费用约30万元,“这里的探险公司鱼龙混杂,一些公司打价格战,还有一些对登山者的经验和身体条件没有任何硬性要求。”

    “尼泊尔政府几乎不做限制,对探险公司的管理比较混乱。”汗斯感叹,探险公司之间也“卷得厉害”。高空之上,只要具备足够的“钞能力”,就可以获得一站式服务,探险公司会想方设法为你解决攀登许可及培训、向导、餐饮、装备等所有保障服务。“搭帐篷、运输氧气、铺路绳……当地的夏尔巴人都可以代劳。”珠峰大本营的服务一度令汗斯惊叹,“一人一顶的豪华帐篷,经济能力足够还有床垫;当地特意培养了一些中餐厨师,在高空也能吃到土豆丝;晚餐后还能享受泡脚服务。”

    据钱江晚报,夏尔巴人生活在喜马拉雅高山上、极具登山天赋,在珠峰南坡商业攀登的生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登山者的向导、也是物料的运输者。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高山讨生活,在珠峰历年死亡人口中,夏尔巴人占比超过30%。从业风险高叠加福利保障不足,2010年以来,尼泊尔旅游局注册的夏尔巴向导人数已减少五分之一。

    如今,在蜂拥而至的登山者面前,经验丰富的夏尔巴向导供不应求。“经验老到的夏尔巴原本就不多,现在公司把一些参差不齐的夏尔巴调过来用,以至于厨师等后勤保障人员也开始充当夏尔巴。”杭州登山者朱霞认为,这个登山季,珠峰上的夏尔巴向导管理混乱,“很多夏尔巴由于前期大量运输导致体力严重不行,他们其实没有能力去服务客户。”浙江省登山队队员、青年女作家宋学华也有相似的感受。5月18日,她和队友向登顶珠峰发起冲击,却不幸遭遇暴风雪,“那天,有30%的夏尔巴抛弃了自己的客户。”

    每年春季,是攀登珠峰最重要的一个窗口期,也是尼泊尔商业登山活动最火爆的时期。

    根据世界旅行及旅游理事会发布的新数据,作为尼泊尔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2019年旅游业占该国GDP的比重约为10.3%。繁荣的旅游业背后是尼泊尔登山产业的蓬勃发展。

    尼泊尔是全世界高峰最多的国家之一,为了获得该国境内的登山许可,每一个外国登山者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其中珠峰收费最高,春季收费达到了人均1.1万美元。

    据路透社报道,尼泊尔每年通过发放登山许可证可获得约440万美元的收入,而珠穆朗玛峰贡献的收入最多。据统计,2019年,尼泊尔政府从发放登山许可证获得了507万美元的收入,而仅珠穆朗玛峰就贡献了405万美元,约占8成。

    尼泊尔登山协会的数据显示,居住在珠穆朗玛峰附近的尼泊尔人中,有80%收入都来自于登山活动以及围绕它而产生的旅游业。2019年,有54000人直接受雇于前来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者,包括厨子、司机和辅助登山的夏尔巴人。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今年已有数人在珠峰遇难

    今年5月15日,来自四川阿坝的“川藏队”曾再次成功登顶珠峰。“川藏队”队长苏拉王平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从南坡攀登珠峰人数排名前三的国家中,中国96人、美国87人、印度40人,中国首次成为珠峰南坡攀登人数最多的国家。考虑到今年史无前例的庞大攀登人群、恶劣天气等不利因素,珠穆朗玛峰的冲顶过程极为严峻,拥堵不可避免。“对于每一位来说,将要克服巨大的困难和阻力,这也提醒人们,8000米山峰攀登依然是非常危险的挑战,一点细微的错误都可能致命。”

    据新华社5月17日报道,一名摩尔多瓦登山者当天上午在珠穆朗玛峰南坡死亡,今春登山季死于世界最高峰尼泊尔一侧的登山者人数升至6人。

    5月16日晚,清理珠峰地区废弃物的尼泊尔军队登山队中的一名尼泊尔登山向导在从峰顶下撤途中死亡。4月12日,珠峰昆布冰川地区发生雪崩,导致3名尼泊尔登山向导死亡。5月2日,一名美国医生在珠峰2号营地死亡。

    大多数在珠穆朗玛峰遇难的登山者都死于所谓的“死亡地带”。

    珠穆朗玛峰的“死亡地带”位于第四营地(人类居住的最后一个营地)和山顶之间848米的范围内也就是指珠峰海拔8000米以上致登顶的这一段危险地段,那里的空气非常稀薄,以至于氧气含量不足以维持人类的生命。

    编辑|孙志成 杜恒峰

    校对|王月龙

    CFF20LXzkOyYmal29zn37N5Bg2NQ4tyN4ylvMFyM3VmF4x90Uj4cDmoEphibia4RN55ibIXmqU1Od9w2Q5nhA08lA.png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橙柿互动、钱江晚报、新华社等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聚焦进博会,发掘新机遇

    下一篇

    正式牵手茅奖、鲁奖,青花郎“中国文学第一白酒品牌”建设升级!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