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温雅兰 每经编辑 张凌霄
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循环经济的一种模式,再制造产业能够帮助汽车、机电产品或零部件“涅槃重生”。
数据显示,与新品制造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节材70%、降低污染物排放80%以上。但是由于再制造尚属新兴产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统一质量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成立五周年之际,联合每日经济新闻重磅推出十期“知行天下•行研中国”专栏,每期邀请“1名安泰行研专家+1名业内专家”,围绕行业热点、难点与痛点,以文字对谈的形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展开行业洞察。
在第六期对话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副院长朱庆华与上海锦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总裁郑杰,围绕“经济+减碳协同发展”这一话题共同探讨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之路。
认识再制造发展潜力
NBD:再制造企业发展助力制造业实现绿色增长。当前中国再制造行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朱庆华:作为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再制造对现有制造业具有重要意义,能否充分利用再制造更好地消化陈旧设备,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的再制造有两种,一种是针对零部件的再制造,另一种是针对整机的再制造。
再制造产业在我国发展已数十年,由最初面临重重困难、各项工作难以展开,发展到目前获得了国家政府机关、行业领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大力支持。从2005年开始,国家从技术支持、产品质量规范到财政扶持与补贴对再制造行业给予支持。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再制造行业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郑杰:发展循环经济和推动再制造发展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循环经济最典型的产业,再制造能够通过对旧产品的修复和升级,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和碳排放。
中国的再制造行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再制造市场规模从无到有并不断扩大。我国再制造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直到2008年由发改委负责牵头组织再制造企业试点工作后,在政策支持与市场发展的双重推动下才获得了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汽车零部件、冶金动力装备、工程机械是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再制造板块。
技术进步不断助力再制造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再制造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逐步形成了以复合表面工程技术、纳米技术、激光技术、数字技术等为核心的再制造关键技术群。我国旧件再制造率显著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政府加大力度推动再制造。随着“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政策各级机关陆续出台许多相关政策推动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如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2021年发改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等相关政策文件,都把加快循环经济及再制造产业发展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同时,全国逐步形成了几个再制造产业集群,比如上海临港、江苏张家港、河北河间等,使再制造产业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低碳环保意识的提升为再制造带来更广的市场机会。随着社会对低碳环保问题关注度的提升,企业及消费者对绿色低碳产品的接受度也逐步提高。再制造产品因其低碳、优质、低价的特质正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
NBD:我国目前有原始制造商再制造与独立第三方再制造两种模式,它们的优缺点是什么?
郑杰:原始制造商再制造模式的优点是,由于原始制造商控制着产品的售后渠道,因此可以对废旧产品进行完整回收、再生和重新利用,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原始制造商对产品技术和制造过程有深入的了解,可以保证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此外,原始制造商可以主导再制造产品在售后市场的应用与机制。
但由于原始制造商再制造模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因此通常只适用于大规模、高价值的产品再制造,难以适用于小规模或低价值的产品的再制造。
独立第三方再制造模式的优点在于该模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再制造需求。同时,第三方再制造商不是原始制造商,因此可以避免知识产权问题,提高了再制造的自由度。
但由于独立第三方再制造商不是原始制造商,因此对其最大的挑战就是旧件来源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另外对独立第三方再制造商来说,如何找到稳定的应用市场也是一个难点。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再制造模式,以保证再制造从原料到产品、从生产到品质、从成品到市场的整个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朱庆华:原始制造商再制造可分为外包再制造模式与授权再制造模式。
外包再制造模式下,原始制造商把再制造生产活动外包给专门从事再制造的再制造商,产品由原始制造商负责销售。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原始制造商对再制造的生产、营销、废旧品回收等环节拥有较大的控制权,同时能够扩大品牌市场份额。更为关键的是,原始制造商可以通过在源头开展面向再制造的设计,如模块化设计等,使产品报废后的再制造过程更为容易。这种模式的缺点包括对新品需求量的蚕食、再制造品市场竞争不充分等。
原始制造商授权再制造,即原始制造商基于知识产权把废旧产品授权给再制造商进行再制造。这种授权再制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再制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由于原始制造商对再制造的控制和影响相对外包再制造较小,可能导致再制造授权费用比例确定及利润分配的难度增加。
独立第三方再制造模式最符合自由市场竞争形态,在再制造产业中占比最大。这种模式基于完全市场竞争,再制造商生产不受原始制造商任何制约。研究发现,独立第三方再制造产品的存在可以增加消费者对原始制造品的感知价值。
破解再制造关键难题
NBD:从行业层面看,当前我国再制造行业发展还存在哪些瓶颈与痛点?
郑杰: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再制造行业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我国再制造行业发展仍存在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回收渠道不畅、市场认知度不高和政策支持不足等痛点。
首先,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经过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已经掌握再制造装备制造业最尖端技术,拥有了高水平技术研发管理体制并储备较多人才。但我国再制造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数控再制造机床等制造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的问题,这导致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先进的设计理念和高科技成果难以有效转化。
其次,实施再制造的质量控制体系尚未建立。由于再制造尚属新兴产业,国家对再制造装备和再制造的产品的工艺、材料均未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大部分企业在关键环节没有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体系,缺乏废旧零部件质量检测和寿命评估技术,难以保证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再次,旧件再制造率低。目前,国内大部分再制造企业主要仍采用换件法和尺寸修理法进行再制造,对产品的再制造加工还处于低水平,导致再制造后产品非标件多,用户认可程度低,加工成本高,旧件毛坯再制造率低。
第四,旧件回收渠道杂乱不规范。目前回收从业者良莠不齐,大部分为“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并且旧件处置的源头没有比较规范的模式,造成再制造行业的回收渠道不畅,制约行业的发展。
第五,市场认知度不高。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时间短、市场影响度小、受众面窄的问题,使再制造产品的市场认知度较低,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认可度不高,影响了再制造行业的发展。
最后,政策支持不足。近几年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文件来支持再制造的发展,但在一些再制造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上仍没得到有效解决,比如旧件原料缺乏进项发票,增值税难以实现抵扣,大幅提高了再制造企业的成本,让想参与再制造领域的观望者望而却步。同时,再制造企业和产品缺乏明确的产业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制约了再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
朱庆华:虽然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但目前我国再制造业尚处于成长阶段,仍面临一系列发展瓶颈。
废旧产品回收方面,当前不健全的回收网络造成企业难以及时回收足够的再制造原材料,部分再制造企业经常处于“无米下炊”的困境。
销售方面,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当前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认识度普遍较低,为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再制造品,企业往往采取低价策略,这降低了独立第三方再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也给消费者再制造产品质量差的错觉。
技术方面,由于高端再制造装备涉及多个领域,如机床再制造涉及机械制造、信息处理、传感器等领域,相应的再制造技术能力及人才队伍是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又一发展壁垒。
NBD:再制造企业在解决回收难和需求预测难的痛点上,如何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实现突破?
郑杰:旧件是再制造的基石,没有旧件就等于没有再制造产品。旧件从回收、识别到筛选是再制造行业的痛点和难点。同时市场需求变化,如何精准预测旧件的体量及产品销售对再制造商来说也极富挑战性。
解决这些痛点和难点可以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来实现突破,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再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与售后维保企业、回收商、废旧产品处理企业等合作,搭建一个完善的回收网络,提高回收效率和成本效益。
其次,引入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和分析,提高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再次,创新回收和销售模式,通过诸如“以旧换再”的模式来保证旧件回收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开展跨界合作。通过与其他行业的企业开展跨界合作,共同开发再制造产品,拓展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
共建再制造合作生态
NBD:要实现再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同时考虑其经济价值与减碳价值。您认为企业应该如何实现两种价值的协同增长?
朱庆华:纵观再制造行业中成功实现经济价值与减碳价值协同增长的企业,我们发现再制造系统需要考虑不同阶段内外部参与者的能力和支持,这些因素间的输入或输出将以某一种或者多种有机组合的形式影响再制造的结果。
首先,再制造企业应该认识到适当的内外部因素组合管理的重要性。虽然企业的再制造技术能力、废旧品的收集能力和再制造品的营销能力,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回收商、客户、原始制造商、政府和竞争者的影响对再制造的价值实现都有重要作用,但对这些因素的适当组合管理所产生的集体影响,可以帮助企业同时实现高经济价值与减碳价值回报。
其次,再制造行业中维修厂、非正规处理企业或兼容产品生产商的竞争可能阻碍第三方独立再制造的发展。如果再制造市场被这些竞争者所主导,那么再制造产品将很难获得消费者青睐。因此,独立再制造企业需要谨慎管理、正确制定运营策略,以便更好地与其他非新产品竞争。而这一过程需要政府的政策、资源等多方支持。
NBD:再制造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构建广泛的合作生态圈,这样的合作生态圈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和要素?以及如何鼓励更多主体参与到再制造生态发展中来?
郑杰:再制造企业要发展确实离不开构建广泛的合作生态圈,否则将是孤掌难鸣。合作生态圈的构建应包含供应链、技术研发、市场营销、金融服务以及政策支持五方的合作。
为了鼓励更多主体参与到再制造生态发展中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更多企业、机构和个人参与再制造生态发展,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政策支持。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再制造的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再制造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吸引更多主体参与。
加强技术创新。鼓励再制造企业和相关机构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强产业协同。鼓励再制造企业与相关产业的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加强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各界对再制造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进行监督,促进企业诚信经营,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朱庆华:构建开放包容的再制造生态圈可以从研发端、回收端、制造端、营销端及服务端五方面着手。
研发端可以与外部研发单位如科研院所、原始制造商合作,开展再制造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研发设计。
制造端来看,再制造产品的生产制造、质量安全管理是企业内部核心价值链。企业需要与制造端生态伙伴创建战略合作。
回收端应依托政府在废旧产品回收方面的相关法规政策,同时与原始制造商、第三方回收商建立废旧品合作回收渠道。
营销端应与销售商、渠道商建立再制造产品和服务营销平台。而服务端包括资本服务、咨询服务和人才服务等。
服务端应与金融机构、银行、咨询公司等服务机构合作,为再制造生态圈提供投融资服务、咨询服务及人才服务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