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他们在学习或者将来就业上都非常重要。”
每经记者 石普宁 每经编辑 刘艳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粵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 每经记者 石普宁 摄
“目前,与大脑相关的很多疾病还是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最好还是要想办法去预防。所以,生活方式——特别是运动——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7月3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粵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在成都FISU世界学术大会上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通过运动释放出的“运动因子”包括神经营养因子、抗炎症因子、荷尔蒙因子,它们可以进入脑内并通过不同的生物学机制改善脑内微环境、神经发生、突触可塑性等,从而增强情绪或认知功能,对大脑的健康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运动好,要用科学说为什么好”。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运动对于焦虑、抑郁等症状的改善。“焦虑的动物大脑里面的结构是有不正常的改变的。”苏国辉介绍,“可是运动以后症状就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一项通过对长期疲劳人群实施运动干预的实验也发现了类似的改善情况。
虽然不同类型的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具体改善情况还有待研究,但是运动对于心理健康有益处已是一种共识,以苏国辉在会上分享的八段锦为例,“我们跟踪了一些爱做八段锦的运动者,把他们做八段锦前后的抑郁分数的水平进行了对比,”他表示,在练习过八段锦后,运动者抑郁的程度有明显下降。事实上,即便每天走路几千步到一万步,亦足以对精神健康带来改善。
具体到不同人群,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苏国辉特别关注之处,“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他们在学习或者将来就业上都非常重要。”
现实挑战不容小觑。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18岁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在其看来,通过运动方式调节大脑健康显得日益迫切。
苏国辉还提醒,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所在企业而言,可以鼓励其员工多做运动。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收集员工的运动数据从而建立某些奖励机制,“可以送他一个熊猫玩偶,出去吃顿饭,或者多放一天假”。
从长远来看,保持运动习惯的员工不仅生病几率将降低,还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企业而言亦是一件好事。与此同时,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可以在内部设置健身室,员工可在上班之前、午休或下班后等空闲时间使用,“最重要的是形成风气。到大家都觉得做运动是好玩的,对身体是有用的。这在国家的层面,就是对医疗资源使用的大大降低。”
“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主动健康’,一定要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其他人帮不了你。”苏国辉表示,除了做运动,用好中医药资源对于传统概念中提到的“养生”亦有好处,“包括一些药食同源的东西。”例如枸杞,苏国辉及其团队参与的合作研究发现,提取自枸杞的化合物——枸杞糖肽,具有改善视觉功能、缓解情感障碍等作用。
此外,他再次向大家呼吁重视自己的身体,而保持适当的运动习惯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我每天走路8000到10000步,每天走路上班、走路下班,吃完晚饭我看看我的智能手表,要是还缺2000步,就原地踏步把它完成。”他说道,“运动还有其他的好处,除了对大脑健康以外,其他研究也表明运动对于慢性病比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以及改善学习记忆都有用。大家不要等了,明天就开始做运动。”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