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梁宏亮 每经实习记者 温雅兰 每经编辑 张凌霄
7月17日,2023年中国经济半年报公布。从各项数据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我国经济运行逐步企稳向好,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风险挑战。
展望2023年下半年,多位专家认为,经济复苏表现极强的韧性,未来可期。但是,在出口、就业和消费等方面仍需要持续发力。
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拉动就业,刺激消费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下半年,重振民营企业家信心将至关重要。
经济复苏充满韧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经济增长整体回升。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于上半年经济复苏态势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在2023年上半年实现了明显快于去年全年的增长,是在一揽子稳定经济增长政策的引导下市场逐步恢复的结果。尤其是在前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消费和投资等领域的增长虽较为温和,却表现出较强的韧性,为中国经济持续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回暖的同时,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制造业PMI指数在持续三个月位于收缩区间后终于有所回升,而服务业PMI指数已连续5个月位于比较高的景气区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认为,虽然6月制造业PMI较5月有所回升,这意味着收缩速度减缓,但是收缩态势仍然没有改变。“今年采购指数下滑是由于产业过剩、产品过剩和投资过剩,全面过剩带来的制造业收缩。但是服务业的扩张意味着经济结构在逐步转型。”他说。
尽管中国经济处于复苏的轨道之上,但朱克力也提醒,目前复苏的基础仍然不够稳固。“尤其是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大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推动经济进一步恢复和实现高质量发展。”
消费信心如何恢复
上半年,全国CPI比上年同期上涨0.7%,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持平、环比下降0.2%。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实践教授胡捷胡捷向记者分析称,2021年以来,CPI指数逐渐下降,虽然期间有所回升,但今年1月之后又呈现逐步下降态势。这反映出当前消费持续疲软的状况,与之相对应,厂家产品“卖不出去”,从而受到价格压力,那么传导到原材料价格的PPI指数情况将会更糟。
但对于今年下半年,朱克力认为消费恢复仍是有希望的。他提到,随着市场持续回暖,特别是在近期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的支持下,消费信心正在逐步恢复,消费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下半年消费市场将迎来更多机遇和发展空间。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还存在影响消费恢复的不确定性因素,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均衡等问题,将会对消费市场恢复增长带来一定影响。
谈及消费恢复的挑战,胡捷认为,虽然有些根本性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但是,最影响人消费意愿的因素是失业率,自己失业以及看到别人失业都可能使消费意愿和消费预期降低。
“其他一些问题也有影响,比如工人降薪、企业经营收入下降等,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失业,因为这意味着没有收入来源,消费意愿可能会断崖式下降。哪怕只是看到别人失业,会让人担心自己是否会遇到同样的情况而由此降低消费意愿。”
针对当前消费市场的情况,朱克力认为,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出台促进消费增长的举措,优化消费环境,重振消费信心,提升消费意愿和能力,促进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和健康发展。
“拥抱”技术稳定就业
当下,就业问题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据统计,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同时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1.3%。
为解决当前就业难题,朱克力表示,稳定就业尤其是缓解青年人就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的努力。要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稳就业政策,出台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支持年轻人就业,对吸纳高校毕业生数量多的企业应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政府促进就业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之间实现协同耦合,才能更好落地。”朱克力认为,我们应着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采取务实管用措施稳定制造业、外贸企业等就业规模,突出就业导向、优化高校专业设置,面向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质量。
“在实施稳就业政策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市场的力量。”朱克力说。当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口已达到2亿人左右,大量新业态新工种纷纷兴起,传统就业向新型就业转换的多元图景已经形成。
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对就业造成一定冲击,也在为就业市场和求职者带来“新希望”。
曹和平认为,数字技术所创造的劳动岗位会比被替代的岗位多得多。数字技术一般会替代传统工厂中的劳动,但具有创造性的就业岗位不会被替代。比如算法、算力、算能、设计等,从散装数据向结构化数据过度十分消耗劳动,这不仅消耗体力劳动,同时需要更多脑力劳动。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预见到这样一个世界:“创新性破坏”将使落后的企业及其产品被新兴企业及其先进技术取代。汽车会取代马匹,飞机会取代轮船,家用电器会取代家政从业者。
民企发展需要“后盾”
“现在经济中许多‘疑难杂症’都是由于实体经济缺乏活力,缺少扩张的冲动和创新创业的动力而引起的。如果实体经济增长处于‘乏力’状态,那么就业就会有问题,就业有问题就很难刺激消费。所以解决失业的关键在于发展民营经济,释放民营企业活力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就业问题。”胡捷在谈及就业问题时强调。
发展民营经济或许就是释放消费潜力的极为关键的一环。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那么,应该如何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提升民营企业家信心?
胡捷认为,振奋民营企业家信心需要切实可行的政策,甚至是通过立法,来保护民营企业家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具体来说,首先我们要保护他们的合法所得;其次在行业整改前需要给企业以时间来进行调整,以保证企业在适应新规的同时继续盈利,否则将可能极大地打击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同时,无论是学者还是政策制定者,都应该做民营企业发展的“后盾”。“企业家更了解市场、了解行业发展具体的情况,所以他们更了解自己需要什么。”胡捷说,“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给制造业民企以发展的机会,让他们挖掘市场,进行投资,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400241450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