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于垚峰 胥帅 每经编辑 张海妮 杨夏 卢祥勇
锂被称为“白色石油”,是制作锂电池的必要材料。2022年,波动的锂价让锂资源拥有者成为动力电池产业链中的大赢家。
4月12日,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跌破20万元/吨大关,引发业内外一片惊叹。殊不知,在碳酸锂产销量最大的江西宜春,电池级碳酸锂的实际成交价早就在20万元/吨以下了,一些贸易商开出的价格甚至低至16万元/吨。
连日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宜春实地采访发现,碳酸锂交易已经由去年的卖方市场彻底转向了买方市场,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贸易商和下游厂家的观望情绪浓厚,往往有价无市。
目前,宜春本地多家碳酸锂企业都处于减产状态,当地最大的碳酸锂企业江西志存锂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志存锂业)的销售负责人表示,公司目前每个月的产能超过了1万吨,但实际产量只有几千吨,除了与一些大企业签订的长单,散单基本上没有。
贸易商:最低价上再折价11个点收碳酸锂
当初有多么火热,如今就有多么冰冷,这就是当下宜春市碳酸锂交易行情的写照。
江西金辉锂业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于垚峰 摄
有着“亚州锂都”之称的江西宜春,拥有的碳酸锂产能约占全国产能的40%。截至2022年底,全国碳酸锂产量为39.5万吨,根据志存锂业一位销售负责人的说法推算,宜春市碳酸锂产量约为14万吨。
拥有全国产能40%的宜春碳酸锂市场,或是全国碳酸锂行情的一个风向标。2022年8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来到宜春市采访,在一家碳酸锂企业的门口,碰到了太多前来采购碳酸锂的下游企业人员、贸易商,这些人守在企业相关人员的门口,等候着碳酸锂指标的发放。
志存锂业一位销售负责人称,去年锂价上涨的时候,每天办公室都有十来个企业的采购人员,等着把碳酸锂拉走。“整个行情都是这样,今年就不一样了。”
4月1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再次来到宜春,在宜春经开区部分碳酸锂企业走访时发现,与一年前的门庭若市相比,如今异常冷清,几乎不见采购人员的身影。
在碳酸锂贸易市场,买卖双方的交易频次和意愿几乎都处于冰点。记者以碳酸锂企业销售的身份来到一家宜春本地的贸易公司,询问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是不是在20万元以下时,公司袁经理表示,当前宜春碳酸锂的价格早就跌破了20万元/吨,最低的成交价甚至跌到了16万元/吨。
此外,工业级碳酸锂的价格更低,15万元左右就能买到。
江特电机(SZ002176)一位销售经理亦向记者表示,目前宜春碳酸锂的实际成交价,要低于上海有色网的挂牌价,目前市场上的散单,每吨也就在16万元左右。
袁经理表示,他们公司是去年下半年开始从事这个行业的,赶在了碳酸锂价格高位时进入。“现在这个行业并不好做,市场在萎缩。”
不过,袁经理称,他们公司现在也还是会收购电池级碳酸锂,收购的价格在销售方最低价格的基础上再折价11个百分点,并称这个价格之前也收购过。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自去年11月份的58万元/吨高位,一路下跌,至今已跌去逾六成,其上游的原材料价格亦同步下跌了相当的幅度。
记者以贸易员身份联系到的宜春当地一位黄姓贸易商表示,锂云母作为碳酸锂上游的原材料,现在市场上品位在2.5的锂云母,每吨的价格为4000多元,去年最高的时候,同样品质的锂云母,价格在每吨10000多元,这个下跌幅度同样惊人。
部分碳酸锂企业减产
“价格跌破20万元/吨,碳酸锂行业将迎来一波洗牌。”宜春当地一家碳酸锂企业人士判断。
对于拥有原矿的碳酸锂企业来说,通过技术控制成本,20万元/吨的价格还是有部分的盈利,但是对于一些原材料和中间环节需要靠采购的碳酸锂企业来说,一吨20万的价格就要亏损。
不过,即使是有矿的碳酸锂企业,面对每天下跌近万元的碳酸锂价格,还是有很多企业选择了减产力挺价格。
作为宜春本土碳酸锂上市企业,江特电机也调整了产量。一位销售经理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司每个月的产能在2000吨左右,目前产量停了一半。不过,公司工作人员此前也曾在接受询问时表示,公司确实有部分产线停产,但与网传所谓集体停产来挺价的说法不符。公司部分停产主要原因是下游需求减少,公司库存增高,从而实行动态调整。仅靠几家企业停产就能让锂价上升未免有些夸张。
志存锂业一位销售负责人称,2022年,志存锂业的碳酸锂产量近7万吨,占了宜春市产量的一半。“目前,公司也对碳酸锂的生产线进行了缩产,相较最大产能,减少了一半左右。”
尽管有碳酸锂企业选择了缩减产量,但是每家企业都还存在着库存压力。
一碳酸锂企业人士表示,公司高峰时候有上千吨的库存,造成库存多的一种情况是签了年单的下游企业弃单了,不来取货。
宜春碳酸锂企业减产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成交的萎缩和去库存的压力,导致碳酸锂价格未能止跌,也未能达到企业减产保价的意愿。
此前,针对碳酸锂的未来价格走势,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瑀4月2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表示,结合今年形势,预计碳酸锂价格会飞速下降。“估计未来探到10万元以下也不是没有可能。”王瑀表示。在这种预判之下,锂矿企业的亏损将十分严重。
去年高价“囤货”的上市公司怎么办
上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前往多家锂盐企业调查发现,下游电动车高增速需求收缩、未来产能释放预期冲击、恐慌补库情绪淡化,“三重”因素或是构成此轮锂价下跌的原因。这轮锂价下跌过程中,国内订单为主的锂企面临更大库存压力。
相关一些新能源产业链的企业相继披露了2022年年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相应的财务科目复盘各个环节库存压力产生到去化的过程。
先看全球电池龙头宁德时代(SZ300750)的2022年年报。看现金流量表中“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科目,去年第三季度为664.52亿元,第四季度为791.78亿元,环比增长28.1%、14.63%。而在去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它们分别为408.23亿元,518.76亿元。从去年第二季度开始,也正是碳酸锂价格从30万元/吨迅猛上涨至60万元/吨时,尽管该指标变动包含了碳酸锂单位价格上涨的影响,但也能看出企业在价格高企的情况下仍在持续采购原料。
再来看另一家新能源车全产业链龙头比亚迪(SZ00259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去年单个季度的数值分别为397.14亿元、467.46亿元、624.19亿元、719.64亿元,环比增长36.34%、17.71%、33.53%、15.29%。这一变动幅度和节点和宁德时代同样类似。
还是看两家电池环节的龙头企业国轩高科(SZ002074)与孚能科技(SH688567),尽管它们尚未披露2022年年报,但去年第三季度的数值也能反映这一共性特征。孚能科技去年前三季度的存货为58.34亿元,比上半年的49.68亿元相比,存货变动不是很大。同样是“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科目,去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分别为16.99亿元、18.06亿元、36.92亿元,去年第三季度是第二季度的两倍之多。国轩高科同理,季度存货数字变动不大,但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分别为16.53亿元、22.35亿元、33.42亿元,持续环比增长。
接下来是中游的磷酸铁锂和正极材料企业,以德方纳米(SZ300797)和当升科技(SZ300073)为例。德方纳米去年单季度“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分别为19.73亿、37.26亿、30.05亿、27.13亿。但其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5.58亿元、29.37亿元、13.27亿元、17.60亿元。当升科技去年单季度“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分别为19.28亿元、28.71亿元、35.19亿元、45.34亿元。这其实是三组有意思的数据,在锂价上涨最猛的阶段,德方纳米的原料备货意愿并未明显跟随。而当升科技则跟随了上述变动趋势。
最后看上游锂盐企业,先看龙头天齐锂业,它去年单季度的存货稳定,最高也只有20亿元出头。单季度“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分别为5.93亿元、10.22亿元、11.34亿元、19.9亿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天齐锂业拥有泰利森的自有精矿,不需要外购精矿采购。但需要外部采购锂精矿的赣锋锂业,单季度“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分别为31.22亿元、38.92亿元、82.36亿元、47.96亿元,其中第二季度同比增长超2400%。天华新能的自有矿比例更低,该科目对应的季度数字分别为6.31亿元、18.21亿元、14.55亿元、30.84亿元,其中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同比增长超过500%。上述外采金额的变动也可以看出价格上涨后上述企业仍在持续采购,备货意愿不减。
需要注意的有两点,第一点是碳酸锂,或者锂精矿,或是电池仅仅是企业原材料的一类,并不是“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科目包含的全部。加上企业订单成交周期,结款周期等差异和碳酸锂单价上涨的影响,它仅仅反映了去年在碳酸锂价格直线推高的情境下公司仍具有较强的备货意愿。另一点在于上述企业尽管在材料备货呈现时间节点共性,但该科目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科目变化基本一致。这其实意味着原材料补库存和商品销售去库存的节奏“同频”,只要下游需求能传导,上游补库存的供给便能消化。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科目无法消化,上游补库存的供给会形成“堰塞湖”,也就是库存压力。行业一些数据显示今年新能源汽车终端增速放缓,消费函数发生变化,但具体对不同环节的企业影响几何,今年一季报或是更好和客观的说明。
不过,眼下碳酸锂价格跌20万元/吨,对各家企业影响如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相关上市企业。各家公司对于价格下跌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多数公司表示影响不大,公司经营正常,甚至部分表示锂价下跌对于下游行业是一种利好。
碳酸锂价格是否会继续下跌,还是会迎来拐点?把答案交给时间。
记者|于垚峰 胥帅 编辑|张海妮 杨夏 卢祥勇 杜恒峰
实习生|郑思彤
校对|何小桃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