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恳请工信部支持和指导武汉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进一步强化我市战略定位,支持我市围绕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提升、构建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体系等重要工作进行先行先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马新强建议,支持将武汉市牵头的城市群纳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发挥武汉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的探索作用,为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作出湖北贡献。同时,也明确氢气的能源属性,不将能源型氢气的制储运用项目视为化工项目和危化品项目。
每经记者 王琳 每经编辑 梁枭
今日(3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华工科技(SZ000988,股价21.29元,市值214.07亿元)获悉,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为今年“全国两会”准备了多份建议案,包括支持武汉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支持湖北武汉牵头申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以及完善立法、执法,促进激光装备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燃料电池也是正在到来的能源革命的下一个机遇所在。在此背景下,马新强的建议可谓立足目前产业经济发展的热点和趋势,同时也契合武汉市经济发展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的重心。
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去年11月,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透露将“启动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区域增长极”。
在马新强看来,选择武汉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一是制造业量质齐升,例如,武汉202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位;
二是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例如,武汉的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两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基本完成能力平台建设,武汉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数量已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三是先进制造业体系迭代升级,武汉以2大产业集群为核心、4大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5大战略新兴产业竞相发展、多个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已逐步形成;
四是数字赋能成效明显,武汉已建成1家全球灯塔工厂、2家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10家智能标杆工厂、82个智能示范项目,9家企业入选智能制造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
五是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武汉全市在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总数不仅达到3245家,而且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位,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居副省级城市第6。
“恳请工信部支持和指导武汉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进一步强化我市战略定位,支持我市围绕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提升、构建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体系等重要工作进行先行先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并在重大工业项目、重大产业规划布局等方面予以倾斜,在财政政策、投融资政策、产业政策、企业培育等领域予以重点支持。”马新强在建议中表示。
去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要求发挥氢能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作用。
而自2020年正式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申报工作以来,已陆续有北京、上海、广州、河南、河北等多个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被批复。
近年来,武汉在燃料电池领域也取得了不少突破性成绩,并已成为国内膜电极、质子交换膜、电堆控制等自主核心技术的重要策源地。例如,理工氢电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发出CCM技术型膜电极,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膜电极生产工艺,累计销量全球排名第五,国内排名第一;武汉绿动建成国内首条全自主可控的质子交换膜生产线,也是全球范围内一次性成膜面积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生产线,是国内唯二可商业化生产质子交换膜的企业。
据马新强介绍,武汉目前已集聚了百余家氢能产业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具备了氢气的制储运、燃料电池膜电极、质子交换膜、电堆、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和整车制造等全产业链资源,城市群内相关企业超过200家,湖北省和武汉市两级政府也均推出了支持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政策。
因此,马新强建议,由财政部牵头,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能源局参与,支持将武汉市牵头的城市群纳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发挥武汉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的探索作用,为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作出湖北贡献。同时,也明确氢气的能源属性,不将能源型氢气的制储运用项目视为化工项目和危化品项目。
随着高端精密制造的加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激光市场。据马新强介绍,截至2022年底,国内规模以上激光企业超过200家,激光加工设备企业总数超千家,激光行业从业人员超数十万人。
激光产业也是武汉发展的优势产业。根据《长江日报》此前报道,《2022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在激光设备全球供应链上,武汉已牢牢占据有利地位。
在良好的产业发展背景下,马新强观察到,近年来激光安全事故频发,而国内激光产业的安全发展在法律法规和监管层面仍存在一些漏洞。
马新强举例称,在法律法规层面,国内并未设置激光安全员岗位,非常多的激光企业没有建立激光安全责任人制度,也经常忽视个体防护的培训;在标准层面,至今仅有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出台《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规定了强制性标准的制定程序、实施与监督,但因属于部门规章,法律效力发挥有限;在监管层面,从国家到地方的重点工业产品监管目录里也没有将激光装备特别是高功率激光装备列入其中。
因此,马新强从尽快出台制定强制性标准相关管理办法、尽快出台光辐射安全国家强制标准、加强激光安全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激光产品安全条例》等相关行政法规四个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