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孙志成 盖源源
高官之子在私立高中羞辱、霸凌同学致其创伤后应激障碍、产生自杀倾向,最终竟然还顺利考进了韩国最顶级的首尔大学。
近日,这样一桩“官二代”涉嫌校园暴力事件在韩国政坛引起了一场地震。
据新华社报道,2月26日原本是韩国警察厅国家侦查本部长郑淳信走马上任的日子,他却因儿子搞校园暴力引发民怨,在任期开始前一天放弃就职。韩国总统府一名高级官员承认,任命郑淳信的人事背景调查考虑不周。
郑淳信 韩媒报道配图
韩国“官二代”霸凌同学
高官父亲被曝动用特权
据环球时报,韩国《朝鲜日报》26日报道,2017年,郑淳信的儿子郑某入读一所著名的私立寄宿高中,对同级学生A某实施了近一年的校园暴力。第二年,相关事件被提交至学校暴力委员会,2018年3月郑某受到转学处分。郑淳信夫妇作为未成年儿子的法定代理人,以“处分过度”为由提出取消转学处分的行政诉讼,但法院认为“学校的措施没有不当之处”驳回诉讼。郑某虽然最终于2019年2月被迫转学,但第二年就进入韩国名校首尔大学。
在2018年,该私立高中教师表示,此前郑某的陈述被推翻,且他本人“完全没有反省”。报道称,因为遭遇霸凌,被害者A某一听到郑某的名字,身体就出于条件反射而颤抖、出现不安症状,并因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障碍等住院治疗。A某从2018年2月开始就无法正常上学,还试图自杀。其他同级生说,郑某不仅多次将A某称为“猪崽子”,还炫耀自己有个当检察官的父亲,称“爸爸认识的人很多,即使到法院去告也会无条件胜诉”。
韩联社26日进一步透露,在郑某因为实施校园暴力而面临强制转学的危机时,郑淳信夫妇采取了“儿子的校园暴力是语言暴力”的防御逻辑。行政诉讼判决书还记录了郑淳信夫妇为帮儿子逃避责任,亲自修改儿子陈述书的证词。
对于当时不服学校处分而提起诉讼一事,郑淳信如今解释说,当时发表了不负责任的言论,只是在听从律师的判断。
因校园暴力事件受到强制转学处分的郑某目前就读于首尔大学的消息传开后,网上出现很多“校园暴力加害者是如何考上首尔大学的”的帖子。而在郑某目前就读的首尔大学网络社区上,批评郑某的文章也层出不穷。有网友发帖称:“受害者一听到加害者的名字就瑟瑟发抖、试图自杀,但加害者却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上着名牌大学,让我感到很心塞。”不少网友跟帖表示有同感。
《国民日报》评论称,郑淳信夫妇指导儿子修改陈述书、最大限度利用“特权”动用所有法律手段,为儿子争取机会。报道称,郑淳信作为法律专家,针对校方的转学处分,一直起诉到了韩国大法院(最高法院),实际上是对受害学生的第二次加害。现在连韩国执政党内部都出现了批评声音。
3天前刚被总统任命要职
据新华社,郑淳信当过20年检察官,与法务部长官韩东勋是司法研修院同窗。韩国总统尹锡悦2018年担任首尔中央地方检察厅厅长期间,他在那里担任人权监督官,之前还与尹锡悦在韩国大检察厅、即最高检察院共事。郑淳信2020年从检察机关离职,成为律师。
尹锡悦2月24日正式任命郑淳信为国家侦查本部新任本部长,任期两年。不料,任命公布后,郑淳信儿子涉嫌校园暴力的事件被媒体曝光。
据韩联社报道,郑淳信25日一早出面道歉,但来自舆论和政治人物的压力持续。他当天晚些时候决定撤回国家侦查本部长的职位申请,放弃就任。“由于我儿子的问题让许多国民担忧,我得出结论,带着这一不足,我无法承担国家侦查本部长这样的重任,”郑淳信在一份声明中说,“我再次请求受害人和他的父母予以宽恕。我们全家将认真反省。”
尹锡悦方面稍后接受郑淳信辞职。一名总统府高级官员26日说,此事说明公职人选的人事背景调查存在不足。高级官员人选的子女校园生活通常不属于人事调查资料范围。同时,这名官员表示,尹锡悦非常关注校园暴力,正在讨论对策以求根治。
郑淳信放弃就职一事的背后并不简单。郑淳信辞职,意味着国家侦查本部长一职将空缺一段时间。前任本部长南球俊25日结束任期。郑淳信出任国家侦查本部长,得到韩国警察厅长尹熙根推荐。韩联社注意到,对郑淳信儿子的爆料,恰恰在尹锡悦发布任命后,似乎有些姗姗来迟。
按照韩联社的说法,国家侦查本部长负责指挥全国各地的警察厅长、警察署长和3万多名刑侦警察,在警方调查领域的影响力大于国家警察厅长。一些分析师认为,韩国上届政府调整检方和警方的侦查权后,国家侦查本部长成为代表警方侦查权的职位,而尹锡悦任命检方出身的郑淳信,恐怕会在警方内部引发异议。
在韩国警察厅下设立国家侦查本部,是前总统文在寅执政时司法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文在寅取消了过去几十年来检方对警方侦查的指挥权,设立国家侦查本部旨在提高警方侦查的独立性和侦查能力。
文在寅司法改革大大削弱检方权力,引发检察系统抗议。当时作为检察总长的尹锡悦因而同文在寅闹翻,继而加入保守派阵营,竞选总统,于去年3月当选。有分析认为,尹锡悦寻求重新恢复检方的直接搜查权,推翻文在寅司法改革的核心举措。
编辑|孙志成 盖源源
校对|卢祥勇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新华社、环球时报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