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成都试点建设“近零碳园区”,抢技术、定标准或是突破点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2-20 21:10

    去年7月,长安静脉产业园-成都环境集团环保园、绿色氢能产业功能区、中法成都生态园-神龙汽车及配套园、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等4个园区纳入成都近零碳排放园区首批试点,“标志着全市近零碳排放园区创建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天府郫都

    在碳达峰碳中和新形势下,建设近零碳排放园区,是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模式。2月20日,成都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开幕,致公党成都市委员会带来一份集体提案《关于加快推动成都近零碳园区试点建设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分析了成都试点建设近零碳园区的现状和困难,也提出抢占先机的突破口。

    首批试点四个园区

    随着低碳转型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零碳园区、低碳社区、近零碳产业园掀起了建设热潮,在地方层面,多地“抢滩”布局发布相关政策。根据致公党成都市委员会梳理,自2020年9月国家“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截至2022年8月,已有湖北、浙江、上海、天津、四川、山西、重庆7省市,以及深圳、成都两座城市,发布近零碳排放区建设实施方案。

    “成都在加快推进近零碳排放区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城市前列。”成都市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成都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吕海波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成都现在正在做试点建设,为今后的发展积累经验。”

    2022年,四川省和成都市陆续出台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相关文件,两份文件都以2025年为限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四川省的要求是建成20个左右近零碳排放园区;成都市则进一步要求系统提升园区、工业企业、社区等领域,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近零碳”建设路径,建成近零碳园区、工业企业等共不少于30个。

    吕海波提到,去年7月,长安静脉产业园-成都环境集团环保园、绿色氢能产业功能区、中法成都生态园-神龙汽车及配套园、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等4个园区纳入成都近零碳排放园区首批试点,“标志着全市近零碳排放园区创建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评价指标难指导操作

    致公党成都市委员会在调研中发现,成都目前在建设近零碳园区方面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指导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目前,中央、省、市都缺乏近零碳园区建设政策指导和统一标准,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近零碳排放区概念和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在致公党成都市委员会看来,成都虽然出台了《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其中也明确了近零碳园区试点建设的24项评价指标,但对于试点园区来说,操作层面仍缺乏详尽指导。

    其次是试点建设路径不够明晰。成都是典型的能源“受端”城市,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上的优势并不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成都能源市场与碳市场下的现有盈利渠道,难以满足近零碳园区经营可持续性需求。

    第三是长效机制保障有待健全。《建议》中提到,部门协同推进近零碳园区建设的工作合力不强,园区内各方利益主体合作参与近零碳园区建设和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抢占制定标准先机

    不可否认的是,零碳概念固然火热,但其建设、商业化尚处于初期,相关机制体制尚未完善,建设路径尚不明细,技术条件也不成熟。《建议》提出三个方面的具体建议,希望成都可以借助试点,在摸索阶段抢占先机。

    首先是标准层面。针对上述提出试点建设路径不够明晰的问题,致公党成都市委员会提到可以研究出台更为详尽的近零碳园区建设指南,推动制定和发布地方标准,充分考虑生产制造园区、综合型园区等不同类型园区特征,从统计核算、工作机制、减排路径、评估改进、信息披露等方面为试点园区提供统一、清晰的前瞻性指导。

    然后是技术层面。鉴于成都本地有天府永兴(碳中和)实验室、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可以推动园区与之协同开展低碳、零碳的前沿技术攻关。同时,依托园区搭建中试基地,加速促进低碳零碳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争取使更多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入选国家工信部支持发展的范围之列,得到示范推广。在园区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方面,《建议》中提到,可以加快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发展光伏厂房、光伏楼宇,最大程度使用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与绿色电力,并充分利用余热余压,降低园区能源消耗,“针对不同类型园区特点,采取不同能源结构方案”。

    最后是体制机制层面。《建议》中特别提到,“探索园区建设与碳交易机制同步推动”。四川目前并未纳入地方碳交易试点,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只能参与全国统一碳配额市场建设。致公党成都市委员会建议,可以通过与四川省环境联合交易所、成都“碳惠天府”平台及场景建设联动,引导、协助、促成“能耗大户”园区与碳汇生产方的对接与交易,通过碳减排量交易激励碳减排作为,加快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注意!ST交投将于3月8日召开股东大会

    下一篇

    第三代功率半导体走向“快车道” 成都市政协委员舒泽亮建议重视半导体全产业链打造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