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城市24小时 | 被西安反超,东莞亟待“第二增长曲线”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2-01 23:36

    新动能、新产业的培育非一朝一夕之功,对东莞而言,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仍然需要时间;但在城市争先进位的竞赛中,留给东莞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每经记者 刘艳美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东莞市政府网站

    2月1日,东莞市政府发布2023年“一号文”《关于坚持以制造业当家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其中提出,突出以制造业当家,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营收超百亿元制造业企业不少于25家,产值超千亿元制造产业集群不少于7个,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低于50%。

    在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打造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新立柱,2025年底前新能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率先突破千亿元规模。

    解读:刚刚过去的2022年,东莞经济面临不小的压力。最新数据显示,去年东莞GDP为11200.32亿元,同比增长0.6%。在已公布数据万亿城市中,这一增速仅高于负增长的上海。从总量来看,东莞已被西安超过,在24个万亿城市中排名垫底几乎是板上钉钉。

    东莞是全国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非常敏感。2022年,东莞进出口总额1.39万亿元,同比下降8.66%。同时,东莞以手机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一柱独大”,受消费电子产业周期性下行等影响,去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5267.39亿元,同比下降1.3%。

    工业占据东莞GDP比重“半边天”,经济发展要走得更稳,还是要从这个“牛鼻子”着手。实际上,自2021年起,东莞连续三年的政府“一号文”都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关——

    2021年,明确提出打造新动能,高标准规划建设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并将其作为产业立新柱“一号工程”;2022年,主题是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产业新支柱;此次又再度强调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提升。

    去年年底,东莞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提出,要主动应对产业周期性调整,把制造业家底和优势做大做强。不久前的广东两会,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再次谈到,要坚持制造业当家,持续壮大新动能,培育招引更多新材料、新能源等项目,全力抓好产业立新柱。1月30日,东莞又召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2023年GDP增长5.5%以上、争取达到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2%,工业投资总额增长15%等主要目标。

    新动能、新产业的培育非一朝一夕之功,对东莞而言,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仍然需要时间;但在城市争先进位的竞赛中,留给东莞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动向

    我国将建立中华老字号名录

    商务部等5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提出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中华老字号名录。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2月1日表示,目前中国有1128家中华老字号,其中701家创立至今超过100年。从国际上看,重视对老字号的保护支持也是普遍做法。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有条件、有能力、也有必要培育壮大一批我们自己的“百年老店”。

    贵州拟发行政府债券置换隐性债务

    1月30日,贵州省财政厅公布《贵州省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其中提到,力争用3-5年时间,建立健全系统解决和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体制机制,逐步推动地方发展进入良性轨道。分类防范化解风险。强化法定政府债务管理,严格落实政府债券本息偿付约束机制。争取高风险建制市县降低债务风险试点等政策支持,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置换隐性债务,优化地方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

    深圳有望新增两所大学

    1月30日,广东省教育厅对2023年第一批拟申报高校设置事项进行公示。其中一是向教育部申请新建一所公办普通本科,名为深圳理工大学。二是向教育部申请,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改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升级为公办职业本科。

    去年四川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中西部第一

    四川省经济合作局1月31日发布消息称,根据商务部统计,2022年1月至12月,四川外商直接投资规模35.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30.3亿元,同比增长5.2%,规模创历史新高、居中西部第一。分领域看,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到资增速高于全国。其中,制造业增长59.5%,高技术产业增长34.3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3.4、6.1个百分点。

    苏州加入元宇宙赛道

    1月31日,苏州市工信局发布《苏州市培育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培育集聚元宇宙核心企业超200家,元宇宙相关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意见还提出,率先在工业、医疗、文旅、教育等契合度较高的领域打造30个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加快元宇宙与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数字治理等实体要素融合发展,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数字化转型。

    #声音

    国家发改委解读“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

    国家发改委日前颁布新修订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提到,以工代赈项目应按照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的要求来组织实施。

    2月1日,国家发改委地区振兴司有关负责同志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的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是专门针对使用国家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提出的管理要求,旨在不影响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发挥以工代赈项目带动就业增收的作用,动员引导更多当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发放劳务报酬。对于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并没有提出上述要求,这类项目首先还是要确保项目质量、进度和效率,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主体工程建设及附属临建、工地服务保障、建后管护等方面用工潜力,尽可能多地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就业并为他们发放劳务报酬。

    #数读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想去三、四线城市就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联合发布《社会蓝皮书:202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大学生就业地域偏好明显,想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和二线经济发达城市的大学生仍占大多数,不过这一占比呈缓慢下降趋势。想去三、四线城市以及小县城、基层乡镇和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占比虽然相对较少,但呈上升趋势。

    蓝皮书显示,大部分大学生依然倾向于“传统”大城市。2021年,想去北上广工作的大学生占比34.1%,想去二线省会城市或经济较为发达的非省会城市的占比39.27%,合计超过70%。

    尽管如此,蓝皮书也显示,近三年大学毕业生倾向到三、四线城市就业意愿呈上升趋势。2018年,大学生中想去三、四线城市工作的比例为7.29%,到2021年,这一比例上升到11.77%。

    #放榜

    商务部外贸激励名单,十城入围

    1月30日,商务部网站公示2022年推动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成效明显予以激励支持的拟推荐名单,共十个城市入选,包括辽宁省大连市、上海市浦东新区、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金华市、福建省厦门市、江西省九江市、山东省潍坊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深圳市、四川省成都市。

    图片来源:商务部网站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伦镍日内大跌4%,现报29130.00美元/吨

    下一篇

    韩美举行空中联合训练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