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是,向来坚守“抵达现场”原则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别在4家试点公司方案投票现场发回文字实录报道,为资本市场的这一伟大改革留下珍贵资料。
每经记者 吴泽鹏 每经编辑 董兴生
2005年,中国股市的年度关键词离不开“股权分置改革”。也许换个时间跨度更能说明其意义——即使放大到中国资本市场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股权分置改革”也是一座划时代的丰碑。
这一年的4月29日,是这座丰碑正式树立的日子。当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这一天开始,酝酿已久的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857177
股权分置改革的核心措施是非流通股支付“对价”来赎买其市场流通权。在全流通情况下,非流通股获得了在二级市场上出售的权利,必然会冲击股价。因此,为了获得流通权,非流通股股东需通过送股、回购等方式向潜在的利益受损者进行补偿。这一改革意味着非流通股要想获得流通权,其对价将由市场博弈决定。
在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半个多月后,《每日经济新闻》发布观察报道《上证指数险创六年新低 股权分置改革博弈白热化》,报道复盘了《通知》出台后上证指数在多个交易日大跌,到当年5月19日险创新低,千点已近在眼前;同时深入分析了首批4家试点公司推出的方案,指出即使方案提出的补偿不少,但超过八成的受访投资者仍表现出不满。该报道提出,任何改革都要付出代价,经历阵痛。如何让这种博弈所付出的社会成本最小化,将考验市场参与各方的智力和智慧。
难得的是,向来坚守“抵达现场”原则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别在4家试点公司方案投票现场发回文字实录报道,为资本市场的这一伟大改革留下珍贵资料。
于是,18年后,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些画面:在湖南长沙的三一重工现场,有来自上海的股民满怀激动地发言:“股市又一个春天来了”;在北京清华同方现场,有股民认为“方案信披不充分,希望获得更多的补偿”;在上海紫江企业现场,有股民对股权分置改革仍有怀疑,称“就是要反对,大股东进行股权分置就是为了圈钱”……
从前期热议,到4个试点企业的投票现场,再到后期的追踪盘点,围绕着这场变革,《每日经济新闻》用文字记录下了这一段凝聚着无穷力量的“破冰前行”历程,也让后来者们,有了成为时代“亲历者”的体验,去理解改革中不同群体的担忧、压力与坚决。
到2006年底,沪深两市共有1269家公司完成了股改或进入股改程序,市值占比97%,A股进入“后股改”时代。
关于这项中国资本市场最为重大的制度性变革之一,时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形容为“开弓没有回头箭”,这项改革打破了非流通股的“坚冰”,也为之后上证综指从998点到6124点的“改革牛”奠定了基础。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