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股份是国内猪、鸡养殖双龙头,由于二者有较强的替代性,这导致“鸡周期”和“猪周期”并不一致。因此,除2021年外,温氏股份在上市以来的年份中都能保住净利润,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平稳穿越最近一轮“超级猪周期”,整体依然盈利的企业。
每经记者 吴泽鹏 每经编辑 董兴生
2015年11月2日,以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温氏股份(SZ300498)终于等来了上市的日子,虽姗姗来迟,但股价首日便飙涨242.5%,一举成为创业板“市值一哥”。时至今日,温氏股份依然是当年上市企业中市值最高的一家。
温氏股份是国内猪、鸡养殖双龙头,由于二者有较强的替代性,这导致“鸡周期”和“猪周期”并不一致。因此,除2021年外,温氏股份在上市以来的年份中都能保住净利润,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平稳穿越最近一轮“超级猪周期”,整体依然盈利的企业。
在回馈投资者方面,自2015年实现整体上市至今,温氏股份累计实施现金分红达到225.5亿元。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上市当日,温氏股份成为创业板首家市值突破2000亿元的企业,上市后市值最高超过2700亿元。
为了这一天,温氏股份已等待三十余年。其前身是1983年创建的新兴县簕竹鸡场,由七户八股集资8000元创立而成。直到1997年,来自禽流感的危机,促使温氏开始探索养猪业,随后还向上下游延伸出畜禽屠宰、食品加工、现代农牧设备制造、兽药生产以及金融投资等。
2021年,温氏股份营收649.54亿元,其中鸡、猪类收入分别占比46.69%、45.41%,此外其他养殖收入占比超4%,乳业、兽药占比均超过1%。这一年,温氏股份肉鸡销售已达11.01亿只,约占全国黄羽鸡和白羽鸡总出栏量的11%;同时销售肉猪1321.74万头,约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2%。
对于养殖行业,影响最大的有两个因素,一是周期(大批养户在价高时进入,价低时退出,从而影响供给稳定,造成价格波动),猪周期一般持续3~4年,鸡周期平均2年;二是动物疫情,包括非洲猪瘟和禽流感。
在上市后的7年里,温氏股份穿越了两轮猪周期和多轮鸡周期,也经历了禽流感、非洲猪瘟。2017年、2018年其养鸡规模出现缩减,2020年的生猪出栏量亦是下滑。
养殖概念股的长期投资者们也许还记得,温氏股份曾在2018年行业低谷时“以量换价”,凭借创历史新高的生猪出栏量撑过黑暗时刻,也在2020年猪价高企时出现出栏不足,错失“大赚良机”。
2015年上市时,温氏股份曾介绍,从探索养猪到年销售量突破100万头用时9年,但从百万头到五百万头用时4年,后又用3年时间增长至千万头;从创办养鸡场到年销售量突破1亿只用时16年,但从1亿到5亿用时仅8年,到2011年,其鸡产能已突破10亿只。
温氏股份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扩张,离不开以“企业+农户”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即企业负责育种和扩繁,委托农户育肥养殖,企业为农户提供饲料、药物、技术服务等。由于在国内养殖业内该模式是温氏股份的首创,因此也被称为“温氏模式”。
上市初期,投资者对温氏股份了解还不够深入,在调研、路演时,公司也需要一遍遍地介绍“温氏模式”,这些信息在温氏股份的历史公告中能找到不少。
与“自繁自养模式”相比,“温氏模式”的优势在于企业可节省兴建养殖场、购置固定设备等成本投入,资金使用效率得到提高,扩张难度大大降低,扩张能力大大提升。在这一模式之下,温氏股份的养殖成本在业内属于领先水平,生猪约为12元/公斤。
目前,采用“公司+农户”模式的上市生猪养殖企业还包括正邦科技(SZ002157)、新希望(SZ000876)等,此外,牧原股份(SZ002714)则采用种苗生产、育肥养殖均自己承担的“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
2018年下半年开始,非洲猪瘟在国内各地相继蔓延。在遭遇非洲猪瘟后,“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也暴露出其弊端——由于个体养殖农户分散、养殖环境设备更新升级较慢,在非洲猪瘟蔓延时,企业无法及时采取行动控制。
非洲猪瘟的影响,从温氏股份2020年的销售业绩可窥见一二。当年,温氏股份销售肉猪954.55万头(含毛猪和鲜品),同比下降48.45%,养殖成本飙升至20元/公斤,远高于非洲猪瘟爆发之前。
由此,温氏股份也开始了对防控、公司+农户合作模式的升级。
在2021年7月的交流会上,温氏股份表示,过去两年来,公司已协助合作农户(或家庭农场)按照公司生物安全防控要求,对硬件进行升级改造,如增加围蔽、料塔、三道洗消防线、猪舍更衣室、防蚊网、视频监控等设施,同时在软件方面,制定严格的防控标准流程,并监督合作农户(或家庭农场)严格遵守。
温氏股份养殖场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据介绍,温氏股份在防控上已全面采用云南模式(温氏股份云南养猪公司总结的行之有效的防非洲猪瘟模式),一般公司人员从外部进入猪场需要经过3道安全防线,采样检测2次,洗4~5次澡,隔离2~3次,每次隔离时间12小时以上,车辆和物资进入猪场均需要经过3道安全防线。
与此同时,“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也正在迭代升级,一是发展“公司+养殖小区”模式,二是促进合作农户向现代家庭农场方向升级。
所谓“公司+养殖小区”,即公司负责整个养殖小区的租地、建设等工作,然后与养殖户合作,包括在小区内自建养殖场,吸引农户合作养殖;农户在小区内自建养殖场与公司合作等。
“以前,传统农户养殖每年可养2.8批,现在养殖小区多采用平养和笼养模式,每年可以产出3.5~6批不等,单户的养殖规模有明显提升,总体养殖效率比传统家庭农场提升一倍以上。”
东方财富证券此前也提出,市场对于生猪养殖经营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往往更倾向于自繁自养,但“公司+农户”模式享有资产轻、扩张快的优点。迭代升级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有模式的缺陷,能有效提高育肥效率、降低管理和防疫难度。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