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丁舟洋 每经编辑 董兴生
2022年,中国电影客观上遇到困难,问题之艰巨,甚至是2002年电影开启产业化以来最大的挑战。
由每日经济新闻和万达影视集团大数据中心联合出品的《2022强影之路》白皮书正式上线,并于11月10日,在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5G数智新时代元宇宙发展论坛”上隆重发布。这是《强影之路》第三次在金鸡奖发布,也是中国移动咪咕公司第二次作为独家特约合作伙伴,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2022强影之路》发布现场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丕民,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副总经理颜忠伟,万达影视总经理尹香今,每日经济新闻副总编辑刘林鹏联合发布《2022强影之路》。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审团主席任仲伦,厦门市常务副市长李辉跃,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桂林,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总经理刘昕等现场见证了《2022强影之路》的发布。
单霁翔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2022强影之路》展示,从产业链上游来看,2022年市场院线上映影片不足,上映影片的数量以及票房量级都有下滑,票房过亿影片同比2021年降幅26.1%;从产业链下游来看,今年累计受疫情影响停业影城达1.14万家,占比超过九成;再看产业链中的公司与人,头部电影公司经营继续承压,观影人次下滑,年轻观众流失。
分析原因,资深电影研究专家刘嘉认为,外部原因是疫情的散点式爆发,给电影上映和观影带来不确定性。但内部原因还是在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工业体系存在着短板。归根结底,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基础能力、抗风险能力的薄弱在疫情的冲击下暴露得尤为明显。
不过,刘嘉表示:“我们有着规模最大的市场群体,这是任何国家的电影市场都羡慕不来的,一旦有好内容,电影市场就能显示出热情和活力,这就是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大与韧性足。”
基于《每日经济新闻》长期的研究和观察,我们对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有以下几点趋势判断:
1、市场趋势:供片结构将成阶梯式;
2、创作趋势:更青睐引起共鸣共情的内容;
3、技术趋势:数字技术与艺术创意将深度融合;
4、终端趋势:创新思维激活影城私域流量,带来全新商业生态;
5、投资趋势:大片继续被龙头公司掌控;
6、宣发趋势:短视频平台新营销代替单一票补。
2020年,得益于中国在疫情防控上的有力表现,中国电影产业的复工复产走在世界前列,但快速恢复中掩盖了中国电影产业的一些短板,所以2022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困难尤为明显。
在刘嘉看来,电影产业人这两年还是把疫情防控的形势和市场恢复看得稍微乐观了一点,忽视了靠内在力量去应对突发事件。
表现在2022年最明显的情况,就是电影内容供应不足,国产大片缺乏数量,且类型和风格都不够丰富。“我们的电影公司在内容储备、开发、融资等方面的能力都还有待加强,疫情以来,很多项目就处于待开发或没开发的状态。” 刘嘉补充道。
电影产业在经历2019年前挤泡沫的震荡期后,又面临三年疫情,今年的电影市场正是给电影产业和电影人一个深刻思考的节点:高速发展之后,如何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应该怎么走?“首先还是要从基础做起。”刘嘉表示,“要耐心、沉得住气,不计较一时的得失,不计较一片得失,构建和夯实电影产业的基础。我们虽然规模大,但基础却不够强。”
“产业基础最重要的源头,当然还是创作的力量。今年全球电影市场的发展充分说明这个问题:你手上有好的内容,你才不怕,观众肯定能回来;你没有好内容,观众肯定留不住。”刘嘉说,“我们应形成阶梯层级的供片结构,需要爆款大片有持续的供应。”
“怎样留住观众,这是我们接下来要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中国电影基金会投融资专项基金主任朱玉卿认为,“有观众就有未来,没有观众就没有电影,没有电影就没有电影人。所以不管电影院还是宣发、创作,所有人都要把精力用在留住观众上。中国电影行业的前景,就在于能不能留住观众。”
“创作上,能不能跟当前观众共情共鸣,是最重要的,如果和现在的大众没有情感连接,大家为什么要花两小时进来看?”朱玉卿进一步阐释道,“电影是人民的电影,是大众的艺术,如果只是创作者觉得好、投资人觉得好,孤芳自赏,没有意义。”
给创作者较好的环境,鼓励百花齐放,提升国产片的整体品质和丰富度,持续拍出紧紧与时代共振,与主流人群共鸣共情的电影内容,一定会有广阔的未来。
此外,青年导演崭露头角,“后浪”让中国电影发展充满后劲也是未来趋势。这在近年来的电影市场上已有所展现,更多有才华、视角多元的青年电影人用踏踏实实的努力留在电影行业。电影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依赖于承继与创新,更依赖于有时代烙印的每一代年轻电影人。
具体到电影创作中的类型,集数字技术、工业制作、故事艺术于一体的奇幻、科幻大片将涌现出新的亮点和突破。奇幻、科幻电影将继续成为档期内的头部重磅影片。
图片来源:《2022强影之路》白皮书截图
在奇异瑰丽的视效背后,是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是产业链的发展优化,是政策扶持与人才培养的热情投入。
朱玉卿认为,现在的电影工业能支撑大体量的科幻片,接下来的《流浪地球 2》值得关注。而文化复兴+国漫崛起,用现代电影技术重新包装,也给带有科幻奇幻色彩的成人向动画电影带来新的机遇。
在保利影业董事长李卫强看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文化生产方式的革新,也加速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升级。随着5G商用技术的不断成熟,5G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已经进入3D、8K时代的影院电影放映和传播速率。此外5G与云存储、VR、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的结合也将推动电影拍摄制作、宣发、院线直播、版权保护等领域产生深 远变革,催化行业的业态升级和规模提升。
此外,不仅是传播方式的升级,因奇幻、科幻的大场面及特殊置景,也使得电影基地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奇幻、科幻类型电影在丰富市场内容时,还能够推动电影科技、电影产业的长效发展,同时还能够反哺电影行业,以其独特的魅力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为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添砖加瓦。
近年来,一直在探寻电影院经营模式创新的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对影院场景的变化趋势颇有感悟。“影院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流量(观影人次)的下降。线上和更多元的线下文娱体验业态分流了大量影院观影的需求。”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运观察发现。
虽然疫情对线下诸多业态都造成冲击,但放眼望去,影院行业的整体创新力度还远远不够。就拿餐饮行业来说,其业态融合升级、营销手段的迭代层出不穷,“不会调酒的咖啡师不是好的火锅店员”。面包、茶饮等“新中式”品牌挖空心思创新,竞争白热化,堪称“卷王之王”。
今年8月,由年轻音乐人李霄云参与策划制作的跨界声音作品《Bonjour,小怪物》在上海演出两场,200元~300元的票价座无虚席。反观电影院,一走进去只有两三人在看。两件事结合起来,不得不让人深思。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这是所有线下消费业态共同面临的情况,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外因,影院人此时此刻更该挖掘内驱力,创新增长势能,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要义所在。“在过去十多年,影院行业充分享受了电影终端行业发展的红利,国内外大片纷至沓来、银幕数量的几何增长,带来了电影票房市场的自然、快速提升,这种简单的商业模式和投资逻辑使影院行业对创新力的感知比较迟缓。” 戴运认为,“疫情的叠加、内容供给的不足,使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全行业需要去痛定思痛、谋求改变的时候。”
上影股份将进一步加快推进“非票业务”创新,增加影院经营中放映以外的业务收入比重,以“影院 +”作为重要切入点,切实用好电影内容影响力、影院区域辐射力,积极向公共文化空间和私人文化空间方向延伸拓展;万达电影则开展电影研学项目,推出剧本杀、脱口秀、相声、音乐会等多种经营方式;横店影视推进特色餐饮、便利超市、游艺娱乐等场景消费;金逸影视强化主体影厅的布局,比如按摩厅、儿童影厅、剧场多功能厅等等。头部影投公司创新经营方向,这也是电影终端行业的大势所趋。
图片来源:《2022强影之路》白皮书截图
如何将“影院 +”融合业态真正升级破圈,这不是传统的摆几个爆米花机、加几个按摩椅和游戏桌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砸装修,其真正考验的是影院产品研发、资源整合和后续运营的能力。
2022年初至9月底,十家A股电影上市公司的股价全部呈现下跌之势。
“对于影视上市公司而言,当下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走出困境。行业未来将进入更加需要产融结合的新阶段,对影视类上市公司的财务能力、法务能力、资产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戴运表示。
无论是现金流还是负债,都能观测到影视公司的“钱紧”。在此背景下,产业内的资本对电影公司与电影项目都将更加谨慎,大的电影项目还将继续掌握在龙头公司手上。
除了产业内的资本,持续关注并愿意投资电影的,还有产业外的互联网资本。
短视频平台属于日均使用时长、访问次数双高的高粘性平台,适合影视项目测试宣传点、口碑营销等高频次、多角度的宣传。
2022年,虽遭遇疫情反复、影片撤档,主要影片的官方话题平均播放量仍有小幅增长。若排除3-4月间疫情严重期间上映的影片,平均话题播放量达到22.1亿。片方、影院对短视频平台的依赖提升,平台对电影宣传、购票的卷入程度也越来越深。
除此之外,应用场景更加细分、形式更加多元的短视频宣发模式正在出现。将出现更灵活、更轻巧的宣发方式。虽然目的皆指向票房转化率,但更丰富、创新的电商活动和短视频平台新营销手段将代替单一的票补。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