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黄宗彦
每经评论员 黄宗彦
10月25日晚间,TCL中环(SZ002129,股价42.72元,市值1381亿元)发布公告称,公司子公司拟在2023年至2028年向某供应商采购43.2万吨原生多晶硅(太阳能级免洗硅料),预估价格为630.72亿元;同时,大全能源(SH688303,股价52.39亿元,市值1120亿元)也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全资子公司拟在2023年至2028年向某客户销售43.2万吨原生多晶硅(太阳能级免洗硅料),预估总体作价1308.96亿元。
尽管TCL中环和大全能源都没有公开对手方的信息,但从合同描述的交易品种、数量以及合作期限来看,双方极有可能就是前述交易中的供应商和采购商。对于交易价格的巨大差异,TCL中环表示是按照第三方机构PV InfoLink 10月发布的多晶硅价格预测未来5年的均价;而大全能源是直接以现价进行测算得出的结果。
耐人寻味的是,这两家公司又分别在10月26日对外解释称,前一日公布的预估价格并不是最终锁定的价格,具体交易还是以月度定价的方式锁量不锁价。也就是说,如果这两家上市公司,真的是这笔交易的供需双方,最终的交易总价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恰巧是双方公布的其中一个数据,而更大的概率是其他的数据。
当然,如果这里不是两家上市公司,而只是一个上市公司,单方进行信披,即便对未来的交易总价进行预测,似乎也不会引发什么问题。但这里恰恰双方都是上市公司,都各自进行了信息披露,导致了数据“打架”,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对未来存在不确定性的数据,该怎么进行披露?
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在数据披露的时候,尤其是财务数据或者合同金额,应以具体、核定后的最终数字为准,与其“掐指一算”蒙一个数据,不如暂时保守一些,或公布一个区间,以避免最终被“打脸”。这样,即便这里的两家上市公司信披指向同一笔交易,也不会带来过多的质疑。
据了解,不同于其他大宗商品,多晶硅/工业硅目前还没有上市交易的期货,因此未来的价格参考只能通过供需水平进行粗略测算。并且,近年来多晶硅市场供需两旺,价格变动十分频繁,预估未来价格存在一定难度。
值得注意的是,多晶硅价格在2019年触底后一路上扬,当前市场价较谷底上涨了几乎5倍。不少业内专家认为,多晶硅的价格在未来难以持续增长。因此,不论是以现价预估,还是以现价对未来进行测算,都不够准确。在这两个上市公司的信披公告中,如果真的是同一笔交易,供方显然按照就高不就低的价格在预测,需方则按照就低不就高的价格在预测,总之都是为了让自己的业绩更好看,给投资者传递“好消息”。
当前市场波动较大,上市公司以回购、增持、签订重大合同的方式安抚市场情绪的做法具有积极的一面,但公司公告毕竟是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夸大或者不准确描述的内容,将对投资者带来误导。
比如,对于采购方而言,如果未来成交价格高于或者远高于公告中预估的价格,意味着成本将大幅上升,利润空间无疑将受到挤压,届时市场或许会以“不符合预期”为理由对其估值进行下调,对投资者来说可能会造成损失;同样,对于供应商来说,如果未来成交价低于或者远低于现价,也会对实际财务数据产生较大影响。
对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证监会此前发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指出,披露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简明清晰、通俗易懂,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两家公司在公告中披露的购销合同,当然是真实的;但是相互“打架”的预估总价,很难说准确,并具有一定误导性。
几百亿甚至上千亿远的购销合同,事关重大,需要及时信披,但应恪守信披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笔者建议,在核心数据上,要留足空间,确保准确,少用或者不用预测的某个小概率数据。其次,如果多个上市公司涉及同一笔交易,如需保护商业机密,也不要在数据上相互“打架”,单方面向着自己“猜”,引人遐想。最后,监管层可加强审查上市公司的重大合同或者框架协议中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减少上市公司虚假、夸大陈述,蹭热点炒作股价的可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