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历史大背景下,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如何发挥好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助力整个都市圈的发展?
每经记者 梁宏亮 西安 每经编辑 张静
视觉中国图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不断探索新路,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下,新的发展机遇正在释放。
今年上半年,《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规划》确定八方面都市圈重点建设任务,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分工协作、扩大改革开放、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文化传承发展和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等领域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要求。
那么,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历史大背景下,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如何发挥好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助力整个都市圈的发展?
就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民盟中央经济委副主任、研究员冯奎,试以找到答案。
NBD:作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鼓励西安等地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这对西安来说有何重要意义?
冯奎:西安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引领区,是向西、向北方向贸易通道的战略支撑。从构建西部开放型城市体系的角度来说,《指导意见》中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提高昆明、南宁、乌鲁木齐、兰州、呼和浩特等省会(首府)城市面向毗邻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支撑能力,构成了“3+5”的开放型城市框架。
这个框架的特征是抓核心带沿边,突出开放引领。这就意味着,重庆、成都、西安这三个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与其他的沿边城市,要为整个西部大开发尤其是开放作出贡献。
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大格局的角度来看,选取包括西安在内的三座城市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是中国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战略举措,同时也是要拓展包括西部在内的强大的国内市场,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谋划、新布局。
从形成更加均衡有力的国家开放新格局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的开放发展亟需形成强大的功能平台,以实现东西南北的均衡配置。将西北的西安、西南的重庆和成都打造成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对于开放空间格局起到极大的优化与完善的作用。
NBD: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对西安的对外开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您看来,西安在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还面临哪些挑战?
冯奎:关中平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从这里开始。“西罗马,东长安”是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中的写照。
总体来看,西安等城市当前面临的是深度国际化带来的挑战。西安短期主要面临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资源与平台不足的问题,中长期来看主要是制度型开放方面的有效治理不够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西安要重视门户功能面临的治理挑战。门户定位要求既发展自己,同时要满足“腹地”空间的需求。
此外,西安与重庆、成都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平台布局、“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方面,相似度高。三座城市都集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等枢纽为一体,有高度的重叠性。这就需要进一步探索治理路径,比如共同打造门户开放的区域,形成差异化的枢纽功能分工布局,而非孤立地建设三座门户枢纽城市。
NBD:西安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关中平原的核心城市。未来西安应该如何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整个区域的发展能级?
冯奎:关中平原城市群范围内的许多城市城镇化水平都低于国家平均城镇化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不发达。如果忽略基础性、长期性的投资布局,关中平原城市群“散、弱、小”的局面不会有根本变化。
因此,要寻找到平衡之策:既要实现各类城市协调发展,也要不失时机实现大西安的的突破与跨越。从城市间关系来说,需要建立较强的协同发展机制来分配资源,在发展权配置方面实现公平与效率、近期与中长期的统一。
在西安自身发展方面,要着力构建西安大都市圈。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经济协作,加快培育发展轴带和增长极点。
NBD:正如您所提到的,《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是西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批复的都市圈发展规划。在您看来,未来应如何提升西安都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冯奎:都市圈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例如在创新环境方面,要深化西安都市圈产学研合作机制。西安都市圈内的科教资源丰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数量居中西部前列,要用好这些创新资源,以创新型大学为核心推动协同创新。
在要素方面,必须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从人力、技术、金融服务、市场准入等方面制定区域协同发展政策。
在制造业开放方面,扩大开放领域,提升开放层次,构建高效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通过减税降费、放宽市场准入、实施公平公正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措施,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NBD:您曾多次谈到过发展都市圈要多主体发挥合力,建立系统思维。那么,对于提高统筹治理西安都市圈的能力,您有哪些建议?
冯奎:都市圈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治理难题,如何依托现有的行政治理架构,发展出一个既有弹性又有刚性的包容性的治理框架?例如,西安市的行政治理框架是清晰的,但西安都市圈的治理框架是什么,就不是十分明确。
因此,在都市圈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将众多的要素统筹起来,形成系统化的发展思维。
比如,我们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等基本结构。结合都市圈内各城市已有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及其在都市圈的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还要统筹改革、科技、文化等强大动力,大力推进都市圈人口、土地、资本、技术、数据要素自由流动,放大都市圈同城化效应。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汉唐文化的中心,其丝路文化高地的地位无可置疑。发掘都市圈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特别是要将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经济消费、将文化吸引力转换为文化影响力、将文化转换为西安国际大都市最深沉的自信。
最后,都市圈的协同发展要重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培育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区域行业协会、学会、产业联盟等社会平台组织,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发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