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彰显文化内涵丨成都市成华区城市更新背景下老旧小区的文化场景营造与空间魅力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9-30 13:42

    每经编辑 苏娜

    项目位于成都市成华区青龙场街道辖区范围内,涉及整治街区0.26平方公里,共涵盖7条道路:昭青路、昭青南路、致顺路、云龙路、云龙南路、致强环街、致强路,整治点位44个,包含建筑立面、沿街绿化、城市家具、道路铺装、导视系统等改造内容。

    利用现有街道空间及资源,将场地划分为三个故事主题:禅茶文化街、江湖市井文化街、民俗工坊文化街,浓缩成一段关于青龙场记忆之旅,由昭青路进入,再现云龙路市井场镇的活力。同时重点打造特色步行街作为核心轴联动三大片区,通过步行街,再现青龙场镇七十二坊的盛景,通过不同场景营造,唤醒青龙场记忆,形成一个市井文化游览体验游线。

    实践经验

    因为项目所在地青龙街道原名“青龙场”,曾经是成都近郊四大古老场镇之一,承载了一代青龙场人共同的记忆。该片区拥有很多居住多年的居民,本身具备人情味和文化资源,但却在社区建设中缺少对地方记忆场景的挖掘与记录,逐渐失去了曾经集市的功能和昔日浓厚的老街文化氛围,曾经的“场”已经烟消云散了。

    经过对该片区蹲点调研,实地走访,我们将场景营造的核心放在了人与人、人与空间关系的重构,尝试重新连接人与人的关系。理想的社区应该是一个生活共同体,依托共同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或者相似的场景空间记忆。因此,深入了解社区人群的构成,以及其年龄结构及特征有助于营造更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场景。我们希望最大限度地保留生活的轨迹,让街道最平凡、又往往被忽视的基因延续下去。

    在铺装上采用了两种材质,一种是青砖,一种是透水混凝土,以此划分出不同的氛围空间,透水混凝土漫步道利用地面投射灯,塑造活力的步行空间。而在街道两侧的墙面上,外墙记录了街区的历史记忆,内墙绘画呈现了对时下生活的热爱。现代活力与古巷雅韵相互碰撞,形成新老青龙交替交融的景象。

    过去的亭廊无休憩功能,同样缺乏文化识别度,顶部过于厚重。针对亭廊,我们设计团队采用了较为轻盈的钢结构框架,立面嵌入画像砖形式的LOGO,坐凳结合宣传栏复合功能,打造具有光影变化的展艺亭廊。

    过去的街区绿化广场,地域辨识度低,缺乏文化归属感。而广场中央围绕大树下设有一圈座凳,不利于大型活动的开展。我们重新整合空间,把景观座椅放置于广场两旁,中间预留出平坦开阔的活动空间。平时放置可移动坐凳,供市民交流、喝茶,活动时可撤除,形成弹性空间。

    街口的转角的剧场作为景观序列的一个转折点,在设计中希望达到“在远处能被看见却无法看清全貌,形成引人进入的视角焦点”的效果。我们将文化观台围绕表演中心形成一个半开敞的圆环,平时作为地面装饰带,而在乐队演奏时,又可点亮盛景,延展立面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希望更多的居民在这里聚集与交流,增加居民的参与感与凝聚力,重塑社区精神。

    因此在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过程中,应结合社区服务、居民生活特点及其在地文化,利用场所记忆对其进行正向的引导,双方相互作用,即构建起“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服务主要人群定位-复合功能植入-社区场景空间营建”良性循环的“空间—人—场景”模式。最终结合全周期管理思维,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主要成效

    该项目建成后,不仅有效的舒展了青龙街这种传统街巷的“肌理格局”,留住了青龙场的“独家文化记忆”,而且重塑了老城区背街小巷的体验式街区美学空间,成为城市生活美学特色街区的典范。同时立足于开放共享的理念,鼓励商业设施提供免费开放的共享区域,为公众提供娱乐消费空间,给社区居民带来常换常新的生活体验。同时通过功能植入和业态织补,有效的改善了片区的空间品质和服务配套功能,为成都成华区老旧小区的城市更新和商业营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文化场景的营造上,尊重和延续“历史文脉”,以入口牌坊、墙面浮雕、光影装置、互动装置、地刻等方式布置了沿线文化历史展示设施,每一处节点都讲述了对应的文化故事,从而展现了烟火青龙的市井百态。

    整体特色街区这条游线,不仅满足了居民对舒适和谐、自然健康、多元时尚生活得追求,也让四方游客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到社区的特色文化和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让历史和文化“嵌入”城市肌理。该项目多次得到成华区、成都市媒体的报道。

    成果亮点

    1.社区文化记忆场景再现

    以青龙场的百年沧桑—“记忆之场”为母版,以“生活”为线索,展现烟火青龙,市井生活百态。在设计中,一共设置了六大景观节点,分别为昭青里——宴乐剧场——工坊步行街——昭青社区——烟火集市——青龙场,整条步行街都将打造烟火青龙,集食行乐的主题游线,再现青龙场的文化记忆场景。例如场地入口处,设计采用了斜坡屋顶,木格栅及小青瓦等元素,提炼川西民居外观形态,形成简约的线条,前后交叠以营造聚落的视觉概念。结合现有的山墙面,卷轴题记作为“聚落”的背景,形成远景、中景、近景层次分明的城市文化画卷。

    2.复合功能植入

    提倡老旧小区功能开放性和复合化,立足于开放共享的理念,鼓励商业设施提供免费开放的共享区域,为公众提供娱乐消费空间。通过对昭青路社区在地文化的分析,沿街道植入多个玻璃盒子作为业态载体,邀请商家共同塑造和优化消费新场景,打造烟火集市,试图重现昔日青龙场居民赶场的热闹画面。

    复合型商业空间尽可能模糊不同业态的边界,使空间成为能够适应不同变化的多功能区域,形成零售、酒吧、户外剧场等多种场景联动的流线,让人们获得连贯、丰富的生活消费体验。

    3.探索智慧街区管理新模式

    整个景区采用智慧系统管控,利用升降车档实现车辆分时管控,构建景区信息中心,有效收集人流量数据,统筹管理监控及光彩照明。在导视系统上设置景区二维码,可直接下载景区APP查看活动信息及景点位置,文化介绍墙及构筑均设有解说二维码,实现无人化的自助式服务。

    案例所属机构

    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文由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封面图片来源: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彰显文化内涵丨重庆市渝中区保护更新和活化利用成渝金融法院建筑群

    下一篇

    提升宜居水平 | 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老场镇变身品质现代都市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