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杜恒峰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当地时间周三,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3%~3.25%,这是美联储年内第五次加息,也是连续第三次加息75个基点。由于美国8月CPI增幅仍高达8.3%,保持在接近40年峰值的高位,无论是现实需要还是美联储官员的表态,都预示着美国的加息节奏仍将维持。但在当下的全球经济环境下,美联储如此高密度、大幅度的“暴力”加息,可能带来两大风险。
一是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加息导致的总需求下降不可避免会造成部分工作岗位流失,部分企业经营情况变差。出于自身控物价和美联储加息等多重因素,全球央行加息已成浪潮,截至目前至少已有42家央行累计加息上百次。但这种集体的理性行为可能异化为“合成谬误”,即集体的紧缩可能导致整体更大幅度的紧缩,甚至是衰退。比如,世界银行行长戴维·马尔帕斯就表示,全球经济的势头正在下滑,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陷入衰退,这些趋势将持续下去,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人们造成毁灭性的长期后果。
实际上,发达经济体也难以独善其身,比如2年/10年期美债收益率利差已倒挂51个基点,5年/30年期美债收益率利差倒挂24个基点,德国5年/30年期国债收益率曲线出现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倒挂。收益率倒挂往往被视为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更微观具体的层面,我们也能找到衰退的迹象,比如全球空运物流龙头联邦快递上周发布财报时称,由于宏观经济趋势明显恶化,全球运量下降,近三个月业绩大幅低于预期,公司将关闭办公室、冻结招聘并停飞飞机,以应对包裹运输量的下降。海运同样如此,比如上海集装箱运价指数上周跌幅达9.74%,已连续14周下跌,较去年同期下跌50%,航运需求大幅萎缩是运价指数下跌的主要原因。
二是部分国家的汇率风险。在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中,欧盟和英国面临俄乌冲突带来的严重供应冲击,日本坚持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直接导致美元指数飙涨至110点附近,一些本身基本面健康的货币也被动贬值。对美国来说,当下的强势美元可以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对控制其国内通胀有利,但其他国家将为强势美元付出极高的代价。无论是欧元还是韩元或是英镑,加息本来是为了控制通胀,但因为自身货币的大幅贬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升,输入的通胀压力大幅抵消了加息所带来的效果,这在外向型国家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以“全球经济金丝雀”韩国为例,今年韩国央行已累计5次加息150个基点,但在9月22日,韩元兑美元还是跌破1400这一敏感位置,而自俄乌冲突以来,韩元对美元汇率的累计跌幅已经接近15%。为此,韩国政府开始加大对汇率的干预,比如韩国央行开始要求各大银行每小时报告一次美元交易等外汇数据,而在之前一天只需报告三次。由于汇率贬值、全球半导体需求不振,韩国连续5个月出现贸易逆差,1~8月累计逆差达247亿美元,超过1996年创下的年度最高水平。逆差和股市下跌,韩国外汇储备累计缩水了近300亿美元,市场一度传出韩国向美国提出货币互换获取美元(后被韩国政府否认)。强势美元-本币贬值-贸易逆差(外需不振叠加进口商品涨价),这样的负循环不仅出现在韩国,在德国、日本同样存在,而相对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更多,外汇储备、经济基础更薄弱,面对的汇率风险也就更大。
这轮全球通胀,有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冲击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已大为降低,发达国家央行和财政部门撒钱过度、部分国家不负责任地对现有国际贸易格局的粗暴干预,早已为这轮通胀埋下了种子,而俄乌冲突及之后西方的严厉制裁导致的供应冲击,让全球通胀加速至难以控制的地步。全球央行加息只是解决了部分问题,若供应问题仍在,通胀压力也就无法消除,滞胀的噩梦随时可能变为现实。要解决供应问题,各国在梳理各自内部供应瓶颈的同时,更需要增加互信,修补被破坏的国际贸易关系,努力增加投资以重振全球需求,提升全球供应能力。如此,才是长策。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