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开放银行”之后,银行如何形成私域流量?中行林景臻:抢先打造场景生态,并加快相应的组织机制变革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9-02 18:41

    日前,中国银行举办了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暨《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2.0》发布会。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林景臻在论坛上的发言透露了某种正在发生的变化,加快场景生态模式下的组织机制变革。如果不能建立起与金融场景生态匹配的组织机制,终究会“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廖丹    

    往前跨半步而又不越界,对多数人而言,这不是问题,但对于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却成了一个难题。而目前,这个难题或许正在一点点靠近银行业。

    “想突破,就必须要刀刃向内”。这是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前不久才说的。

    对于外界而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日前,中国银行举办了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暨《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2.0》发布会。

    林景臻在论坛上的发言透露了某种正在发生的变化。加快场景生态模式下的组织机制变革,如果不能建立起与金融场景生态匹配的组织机制,终究会“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想突破,必须就要刀刃向内,对专业、分工、制衡的组织架构提出挑战。

    一个信号是,在林景臻说这番话之前不久,中国银行组建了一个新部门——场景生态与创新部。

    如果说,曾经热闹非凡的“开放银行”概念进化到新版本,那么“金融场景生态”或许是银行业变革的新概念、新潮流,这会儿已经登场。

    金融场景建设是一场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变革

    《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2.0》指出:“金融场景建设,是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上的一场变革,是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折。”

    书中解释了这场探索的背景。金融机构的场景建设之路,历经从被互联网平台裹挟入场,到自建平台做全能型选手,最终回归本源,基于自身资源禀赋进行差异化建设。

    虽然被迫入场,但在融入场景中,银行至少从获客与争揽低成本资金上尝试到了甜头,同时也认识到流量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构建金融场景生态,让用户到银行的场景中来,形成属于自己的私域流量,才能把用户的行为数据化,进而实现智能化的深度经营。

    商业银行通过外部流量入口和自建平台引流,获取了“流量红利”,但形式上较为粗放,出现资源投入大、营销精准性低等问题。商业银行做非金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是金融,无法实现金融交易转化的场景不可持续,亟需取得资源投入与价值转化之间的平衡,打造“场景红利”。

    嵌出至外部流量入口的模式正是犹在耳边回响的“开放银行”概念,其卖点就是“无感服务”,银行化于无形。

    “与失去业务相比,失去客户更为可怕。”这本书的措辞是犀利的:失去业务份额,还可以再拼抢回来,但持续远离客户,尤其是失去年轻客户,未来处于商业银行金字塔顶端的高净值客户的根基也将会被动摇。

    这种犀利的表达或许正体现了“刀刃向内”。

    白皮书说,嵌出至外部流量口的融入场景模式引发银行反思:一是同质化、内卷式资源投入是否可以持续?作为线上支付的“跟随者”,商业银行通过资源投入拼抢业务份额,不失为一种经营策略,但随着各家银行开展资源竞赛,谁投入的资源更多谁就能够在当期占据流量优势,用户感知被削弱,业务可替代性过高。

    二是银行是否一直甘当场景配角?由于用户行为发生在外部流量平台,受限于互联网平台授权意愿,银行无法获取数据,难以掌握用户资金流和信息流,不能反哺用户画像,也难以开展用户转化和深度客户经营。

    过去,银行经营“二八定律”,通过线下网点深耕核心客户,实现利润回报。

    不管是对公还是对私,核心客户都是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在产品同质化趋势下,内卷式的价格竞争不断挤压利润空间。

    同时,伴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客户集中度过高导致银行难以快速转型,也使银行成为“大型企业爆雷”的主要受害者。核心客户经营已成为一片红海,而针对长尾客户的普惠金融蓝海才逐步打开。

    这场始于线上化的场景革命,最终会加速推进金融机构基于C端客群的差异化经营,这种持续的迭代与优化,也将会提升整个金融服务的供给质量。

    互联网平台在方法论上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的场景建设之路,但这条道路对于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快场景生态模式下的组织机制变革

    “这是跨界。”林景臻说,“正是通过向非金融跨出一步,了解更多客户非金融需求,那么在金融服务方面,我们会更早获得客户,更深刻地理解客户的需求。”

    金融场景生态,在启动这项建设时,对中国银行而言是新生事物。林景臻说,市场上可以借鉴的东西不多。“作为一家百年的银行,背负的历史是蛮沉的。”

    林景臻的意思是,加快场景生态模式下的组织机制变革。“我们都从过去走来,每个人都有思维定势,要走向未来的时候,没有可以借鉴的,这是最大的挑战。”

    制度、规章都反映的是思维方式。“我们的整体组织架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我们有强大的约束力。但是在互联网思维下,如果我们不刀刃向内,不把自己做轻,那么永远达不到理想彼岸。首先要立足架构,另外是我们的文化,把原来传统的思维进行更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换脑袋就换人,就是这个意思。”他说,决心至关重要。

    正因此,中国银行今年组建了场景生态与创新部。“我们尝试对专业分工制衡的组织架构做一些突破,推动场景生态模式下的组织架构和机制变革。运用柔性组织,在行内打破竖井,横向协同推动创新发展。”林景臻说,这个过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建设边完善。

    看得出来,林景臻对此寄予厚望。为了抢先打造场景生态,激励攻坚,中国银行发出全国征召令,汇集全国各地业务精英,培养一支“科技加业务”“金融加互联网数字化”,聚集全集团业务骨干的人员队伍,他们懂科技懂业务,坚持平台思维、开放思维和变革思维,开展场景数字化建设和运营。“未来将担当大任。”林景臻说道。

    林景臻的想法在白皮书中也有体现。白皮书说,与互联网平台进击介入“汇、存、贷”的路径不同,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业务与客户流失的焦虑中入场,走出了一条从物理融入到逻辑融合的演进轨迹。

    无论是针对C端客群的非金融融合,还是针对B端基于供应链的产业融合,都需要金融机构在适合自身的赛道上持续发力。

    金融机构的能力有边界,任何一家都很难覆盖所有行业、穷尽所有客群,同质化的竞争模式只会让自身陷入资源重复性投入的内卷当中。

    金融机构建设场景追求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全面的肤浅,在追求极致体验的场景比拼中,难以形成有效的价值转化,应追求在自身优势领域中尽其所长,做垂直领域的领先者。

    场景经营要实现从用户到客户的转化、从流量到价值的转化。想要“破茧成蝶”,就要向传统金融机构专业、分工、制衡、合规、稳健的企业文化与组织架构提出挑战,建立一个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企业文化,一个高效协同、敏捷反应的组织模式。如何完成创新基因的“移植”,是金融机构在场景生态的建设与经营中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

    金融机构选择客群的逻辑是坚持把“长板做长”

    具体如何做,也许比为什么要做更重要。白皮书在后面给了思路和具体做法。金融场景建设对行业深度和广度均有较高要求,同时突破多个场景难度较大。在场景建设中,金融机构选择客群的逻辑应是坚持把“长板做长”。

    商业银行想要实现对特定客群的深度经营和价值转化,应充分发挥特色资源禀赋,选择优势客群,结合特色产品,打造“金融+非金融”深度融合的极致体验;可基于1个内部场景平台,以及N个外部流量口,尽可能多地触达和服务客户。

    场景三分靠建设,七分靠运营。每一个成功的场景,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中台作为坚强的后盾,中台是打破竖井的关键之钥。

    如果把金融场景生态比喻成一棵大树,场景中台就是深埋地下的根系,为整个场景生态提供养分。没有中台的场景,就像花瓶里的花朵,即使鲜艳无比,也难以结出丰硕的果实。

    场景中台是一个高效、精准的数据加工厂。场景中台担负着识别用户、输出内容、采集数据、打标用户、筛选客群、配置活动、触达用户,到最终达成交易全过程的数据加工。

    场景生态是金融机构商业模式的一次重构,是金融机构真正融入生产与消费场景,服务实体经济和服务民生的重要举措。

    在场景建设的赛道上,有的金融机构凭借对未来经营趋势的预判与技术敏捷开发脱颖而出、暂时领先半个段位,但谁能笑到最后取得更大的胜利,还要看组织模式的变革,能否与新商业模式匹配,进而持续为场景建设赋能。

    场景生态建设,比拼的是科技开发的实力和资源投入的魄力;场景持续运营,比拼的则是战略执行的定力和机制改革的毅力。

    敏捷的场景生态模式,特点是融合、协同、赋能,擅长横向协同,具备短跑运动员的爆发力。

    场景生态利用线上化应用服务客户,依托数字化技术和运营能力,通过数据、算法“洞察”,收集、掌握甚至前瞻性地预测客户需求,快速响应、敏捷迭代。

    稳健的传统金融机构,特点是专业、分工、制衡,擅长纵向执行,具备长跑运动员的耐力。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具有条线化、板块化特征,采用层层加设机构的总分制、上下级体系架构;商业银行经营三性原则中“安全性”“流动性”的优先级相对高于“收益性”,行稳致远的理念根深蒂固。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推动塑造了场景生态盈利模式,金融场景的建设和发展,无疑对金融机构以科层制、职能制为核心的专业化组织形态提出了新的挑战。

    场景的生态搭建、产品优化、中台运营等全周期环节都离不开科技思维和技术支持。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绝不会因为金融机构严谨、冗长的程序而作任何停留,金融机构必须从“立项、需求、方案、开发、测试、投产、迭代”这种循规蹈矩的串联流程中解脱出来,缩短从业务需求制定到技术开发落地的周期。

    业务与科技之间不只是相互理解,更要感同身受,在提高格局与站位的同时,从组织架构、考核体系与人才培养的机制上形成利益一致性,这才是应对挑战的长久之计。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嘉欣丝绸:孙公司太和新能源的主营产品为光伏发电设备配件,终端产品主要销往海外市场

    下一篇

    嘉欣丝绸:公司主营中高档女装,以丝绸为特色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