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副总经理兼董秘陶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手持订单船型结构、订单周期都比较饱满,排期已到2026年。从船型分布来看,集装箱船为公司主要的新船订单,其次是油船和散货船,LNG与PCTC为新增船型。
每经记者 张韵 每经编辑 董兴生
近日,受造船景气叠加地区局势影响,中国船舶(SH600150,股价27.16元,市值1214.26亿元)股价一路攀升,市场有关造船业新周期开启的讨论也愈发热烈。
8月18日,中国船舶2022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如期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增补盛纪纲、施卫东为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的议案。在股东大会现场,有基金代表在交流环节就公司手持订单船型比例、平均单价及毛利水平方面等进行提问。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韵 摄
公司副总经理兼董秘陶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手持订单船型结构、订单周期都比较饱满,排期已到2026年。从船型分布来看,集装箱船为公司主要的新船订单,其次是油船和散货船,LNG与PCTC为新增船型。
自2021年南北船内部整合后,中船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船舶控股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中船澄西、广船国际4家修造船厂,覆盖军民品产线;另有一家中船动力集团涉及船用柴油机设备。
股东大会后,中国船舶第八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召开,盛纪纲当选中国船舶董事长,公司正式迎来以董事长盛纪纲、总经理施卫东为首的新领导班子。
8月18日,盛纪纲、施卫东出席了股东大会,另有外高桥造船董事长王琦、中船澄西董事长陆子友、黄埔文冲董事长向辉明等公司董事到场。
从履历来看,新董事会成员在中船集团内部拥有丰富的造船领域管理经验。
其中,盛纪纲自1991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江南造船厂,并于2007年起先后在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黄埔文冲等上市公司旗下控股公司担任高管,2020年后任中船集团副总经理;施卫东自1989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江南造船厂,并于1997年起任中船集团旗下江南重工(中船科技曾用名,SH600072,股价13.79元,市值101.46亿元)、中国船舶、中船防务(SH600685,股价23.20元,市值327.65亿元)3家上市公司董秘及中国船舶旗下广船国际副总经理。
图片来源:公告截图
接下来,什么是中国船舶的利润增长点?未来新造船的船型趋势又有哪些变化?中国船舶副总经理兼董秘陶健在会上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做了详细解答。
中国船舶在此前的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相较于钢铁业、航运业等上下游行业,造船行业周期较长,对市场价格的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行业形势方面,2021年,全球航运市场和造船市场超预期回升,我国三大造船指标实现全面增长。
“目前,公司手持订单船型结构、订单周期都比较饱满,排期已到2026年。”陶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上述船型分布来看,从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受下游集运市场率先迎来景气度提升影响,集装箱船为公司主要的新船订单,其次是油船和散货船,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与PCTC(汽车滚装运输船)为新增船型。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我们认为,随着市场的变化,散货船与油船将对未来盈利增长起到重要贡献。”陶健表示,原因在于二十年造船大周期开启,尤其是环保化与大型化造船势在必行,导致新旧船更新的需求量有所提升。
不过,两者相比,陶健认为,由于能源结构的变化,油船市场的增长量将低于散货船市场。尽管油船在三大船型中船龄结构最老,但长期来看,随着全球对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LNG船型的需求量开始猛增。
中国船舶此前公告显示,3月31日,公司拿下2艘17.5万立方米LNG运输船建造订单。陶健认为,随着研发的投入,高附加值、高技术船型产品将成为中国船舶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壁垒。
德邦证券分析师在7月发布的研报中指出,在全球民船市场,中国以价格优势拿下了需求量较高的散货船订单,但高附加值的大型LNG船、超大型油船(VLCC)等基本被韩国造船厂垄断,这是因为LNG船的核心设备在于液货轮,内部结构复杂,进入门槛高。直到2021年,中国船舶顺利交付LNG船并拿下更多订单,已获得全球LNG船订单12%的份额,这一局势才得以改变。
而在公司盈利能力方面,记者注意到,2019年~2021年,公司毛利率维持在9%~11%,较2017年~2018年毛利率有所下降。上述研报则称,随着船价上升、钢价回落,盈利能力有望持续修复。
对此,陶健表示,预期毛利率提升的关键在于船价的上涨,另外还取决于其他三个重要因素。第一,手持订单比较饱满,公司一般不会跌价来签单;第二,订单客户多为全球前十大班轮公司,市场变化对手持订单变动的影响较小;第三,目前原材料价格出现下滑,将对公司业绩及经营起到正向作用。
“一般而言,排单两年半是正常水平,排单超四年说明市场景气度非常高,所以公司不会轻易按照市场变化改变订单经营策略。”陶健进一步表示,这是公司对未来市场增长的信心所在。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