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百洋医药中报业绩延续双位数增长 科技创新撑起生态型Big Pharma基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8-16 23:04

    8月16日,百洋医药(301015,SZ)披露2022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百洋医药实现营收37.30亿元,同比增长11.5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22亿元,同比增加21.37%。

    从业务板块来看,核心业务继续为百洋医药作出主要贡献。报告期内,品牌运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6.98亿元,同比增长31.12%。若还原两票制业务后计算,该业务的营收同比增速达到了46.20%。

    中报业绩维持双位数增长 商业化平台价值再获验证

    稳健增长的业绩进一步验证了百洋医药的商业化平台价值。作为医药外包服务行业(CXO)产业链下游商业化环节的代表企业,百洋医药堪称第三方商业化平台领头羊,品牌运营业务不断发力,持续领跑行业发展。

    第三方商业化平台获得的认可与近年来的医药行业大环境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国医药行业风起云涌。从研发到销售,药企都面临着新的价值重塑,原有的格局与商业模式被彻底打破。如何降低营销费用和提高运营效率,让产品尽快进入应用场景并广泛覆盖,成了药企生存和发展的必答题。

    百洋医药的业务模式不仅仅是产品的分销和流通,更重要的是品牌运营,即让新产品、新技术快速融入应用场景,形成品牌效应,让品牌根植于消费者心智。

    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19年度,医药品牌运营行业的整体市场规模约为472亿元;据前瞻行业研究院预测,2018年至2022年,我国医药品牌运营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保持25%~30%的增长率。医药品牌运营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凭借深厚的品类研究、品牌打造和生态型组织协同能力,百洋医药孵化出进口钙领导品牌迪巧®、消化不良领导品牌泌特®等多个品类领导品牌,近年来,也运营了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全球领导品牌哈乐®、全球销量领先的人工泪液海露®等原研品牌,商业化能力不断夯实。报告期内,迪巧、泌特、安斯泰来系列、海露等核心品牌稳步增长。

    中报数据显示,若还原两票制业务计算,公司核心品牌迪巧系列实现营业收入8.38亿元,同比增长26.05%;泌特系列实现营业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4.85%;安斯泰来系列实现营业收入3.37亿元,同比增长78.92%;此外,海露系列实现营业收入2.10亿元,同比增长97.33%。

    自2015年起,百洋医药运营的品牌数量实现了大幅增长,逐渐打造出了优势的品牌矩阵,大幅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运营的品牌数量不断增长,带来整体收入规模的增长。

    百洋医药第三方商业化平台价值不断被印证,朋友圈一再扩容。今年2月,百洋医药与上海谊众就后者旗下肿瘤创新药物“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紫晟®的商业化开展合作,这一合作也为国产创新药的商业化提供了范本。

    作为一款国产肿瘤创新药,紫晟®是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的2.2类第三代紫杉醇最新剂型(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剂型),也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紫杉醇胶束。紫杉醇胶束自获批并商业化后,收获极高的市场关注。

    事实上,商业化往往是Biotech企业们略为尴尬的话题。究其原因,源于绝大部分Biotech企业并不具备商业化的基因。由此带来的是一个结构性矛盾——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研发阶段之后,面对即将上市的药物,商业化挑战又浮出水面,而这个挑战完全落在了核心团队的能力圈之外。

    自建商业化队伍往往属于孤勇者的游戏,业内能达成此项成就的Biotech屈指可数。寻找外部商业化合作,是一项成本可控、风险可控、收益最大化的选择。

    平安证券今年8月发布的深度研报显示,当下国产创新药已经进入出清阶段,痛点如同质化研发现象严重等开始显现。这一背景下,Biotech企业专攻所长,节省资源更成了必要选项。

    因此,Biotech选择与百洋医药这样的第三方商业化平台合作,几乎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决策。

    升级生态型Big Pharma 专业识别能力可谓“慧眼识珠”

    伴随着商业化平台业务稳健增长,百洋医药开始向生态型Big Pharma纵深发展。

    生态型Big Pharma有着孕育其成长的时代背景。在鼓励突破“卡脖子”技术、国产药物药械弯道超车的背景下,不管是科研成果转化还是产业的研发投入都进入前所未有的火热阶段。叠加中国医药行业的变革升级,“伪创新”的高毛利时代一去不返,对“真创新”的需求呼之欲出。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研发人才资源最富集的创新主体,同样也是医药创新领域的主力。但要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院校及科研院所则长期面临“转化难”的桎梏。其一,科研院所复合型人才缺乏,因为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复杂、风险高周期长,需要知识产权、法律、管理等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其次,资金支持不足,科技成果转化适宜于股权投资,但股权融资占比低,私募基金不偏好初创期、种子期项目;其三,实验室到商业化路径长,新品研发、临床试验、临床申报等环节均面临不同的困难和挑战。

    针对上述科研成果转化的痛点,百洋医药具有先天的优势条件。首先,作为平台型企业,百洋医药具有丰富的专家队伍、行业人才,具有解决各环节问题的专业人群。第二,百洋医药深耕行业,相较于短期回报,更看重长期价值。其三,在医药行业积累近20年经验的百洋医药具有专业精准的识别能力,能够洞察临床需求,寻求真正能优化医疗场景的“真创新”。这是百洋医药成功实践的底层逻辑。

    眼下,百洋医药正以优化医疗场景为导向,聚焦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与技术转化平台赛道,通过与创新药企业、国家科研院所建立广泛深入的“产学研”立体化合作,培育真正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创新。

    在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的趋势下,百洋医药早已布局了医疗器械领域:以全周球面立体定向放疗系统为核心技术的放疗设备研发制造企业——华科先锋;专注于高端医用成像器械及手术治疗解决方案的科技型企业——百年康健。

    医疗器械产品相对创新药,研发周期较短,临床试验风险较小,一般在3~5年便可看到成果,因此也成为资本青睐的热门领域。如泰格医药,近年投向创新医疗器械领域的投资占到了约50%。

    但与此同时,医疗器械领域优质标的较少,拥抱龙头企业的趋势明显。谁拥有“火眼金睛”,谁就能率先拥抱确定性,分享行业红利。

    其它赛道的逻辑也是类似。基于专业识别能力,百洋医药在起跑时就能站上正确赛道。而依托上市公司平台,百洋医药具备运用资本手段吸收优质企业的条件和能力。再凭借百洋医药的商业化能力与资源配置能力,有望将其孵化壮大,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雷琪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停牌超18个月年报难产 勒泰集团正式被港交所除牌

    下一篇

    “南北露露”之争二审诉讼请求被驳回 承德露露“南下”再度遇阻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