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研究的“活化石”,街巷地名变迁是探究城市意象的重要而有趣的视角。《长安处处有故事》一书中,作者高宇集结了门、路、街、巷、村等具有标志性的120个地名,从微观层面讲述这座城市古老而神奇的过往,极具趣味性。
每经记者 淡忠奎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396800
“在大唐不夜城,西安就变成了长安;一下雪,西安就变成了长安……”
但凡去过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对于“长安”的迷恋。从永兴坊的摔碗酒、毛笔酥,到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再到如今的长安十二时辰沉浸式街区……西安凭借唐风IP屡屡出圈,每年吸引数亿人次前来打卡。
从这个角度而言,“长安”的城市意象本身就是一个独具魅力的IP。或弥合现实,或碰撞幻想……“大概再没有第二座城市像西安这样,一听名字,脑海里便穿梭回了好几个时空。”微博上一句打卡热词这样描述。
作为城市研究的“活化石”,街巷地名变迁是探究城市意象的重要而有趣的视角。《长安处处有故事》一书中,作者高宇集结了门、路、街、巷、村等具有标志性的120个地名,从微观层面讲述这座城市古老而神奇的过往,极具趣味性。
作者:高宇 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在西安问过路的朋友心有疑虑,当地人好像天然具有方向感。先是一通“东西南北”,然后剩下自己默默找北。实际上,他们的方向感跟城市格局有很大关系。西安犹如棋盘,方方正正,道路直来直去。
这在老城区尤为明显。全长13.7公里的明城墙围成一个密闭的长方形,再以钟楼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出的四条大街,一度是当地最繁华的商业街。当然,如今的商业中心已经南移。
西安钟楼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284665
东西南北大街分别对应长乐门、安远门、永宁门、安定门四座城门,寓意“长安永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安为方便进出老城区,逐渐开放18座城门,比如中山门、玉祥门、勿幕门、解放门等极具时代感的名字。
不过,要数资格最老、沿用时间中最长的,还得是永宁门。它始建于隋初,叫安上门,原本是皇城南面三座城门中偏东的一座。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留作南门,明代才改名为永宁门,如今更有“文化国门”之称。
“门”是西安主城区中常见的地名元素。高宇分析,带“门”的地名主要来自于汉唐、明清和民国等时期,一般根据方位、五行,或历史人物、功能等命名。
跟“门”一样,“巷”亦见诸于城区。“直为街,曲为巷;大为街,小为巷”,高宇认为,西安的巷子大多是产生于明清时期,尤其是城墙内居多,多数以功能命名。
比如早慈巷、学习巷、粉巷、冰窖巷、骆驼巷、火药局巷、举院巷等一众巷子,都有着不少的趣闻轶事。最容易令人想“歪”的粉巷,实际上是因面粉而得名。明清时期这里就聚集着很多磨面作坊和粮店,1949年以前,它还是西安三大粮食市场之一。
与之相比,带“村”的地名主要散落在城市周边,这也使得很多名字都得以留存。比如,颇具烟火气息的八里村、吉祥村、三爻村等城中村都曾是很多“西漂”最初的安身之地,甚至有媒体称之为“城市地标与精神高地”。
随着城市更新,这些城中村形态上可能逐渐“消失”,但是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字仍然以社区名、地铁名等各种方式永远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从时间的维度看,街巷名称的演化更具逻辑感。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杨晓俊分析,主城区内街巷地名大部分都始于明清两代,城外的街巷地名则大部分始于1949年以后。
众所周知,西安城主要基于隋唐大兴城的基础扩建,明清时期基本定型。杨晓俊在《符号权利下的城市街巷地名空间特征研究——以西安市为例》中统计,唐代保留至今的街巷名称仅有8条,而明、清则分别有178条、368条。
1900年,慈禧携光绪至西安避难,就居住在北院门。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这里成为全国行政中心,附近商业亦盛极一时。清末,西安街巷命名也以机构建筑、宗教、景观类为主,主要分布在碑林区、雁塔区。
大雁塔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619595
《长安处处有故事》称,城西南隅甜水井附近的冰窖巷,就因为是明代秦藩王宫和清代满族官僚夏季藏冰的地方而得名。
跟清末相比,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街巷名称达六百条。西安受陇海铁路开通和沿海工业內迁影响,如西京电厂、西京机器修造厂、大华纺织厂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厂涌现出来。这也使得当时西安经济事务类、政德教化类命名分别上升2.3%和9.6%。
改革开放后,西安街巷也一度迎来命名高潮。随着资本进入城建领域,城市迅速扩张,方位序数类命名大幅增加。比如,后来西安高新区的高新一路至六路、科技一路至八路,经开区的凤城一路至十二路、草滩一路至十二路等,都曾一度引发热议。
“像东八里、鱼化寨,虽然地名景观的空间景观实体已经消失或边界更改,但其空间意义以及其历史记忆功能被保留。”在杨晓俊看来,城市开发过程中一些街道地名由原先的聚落名就地转换演变过来,老地名的集体记忆被保存,使得民众不容易接受其他地名。
当地《长安处处有故事》同名的电台节目备受当地人欢迎,甚至有演化成城市IP的迹象。不是每集三分钟的内容多么新颖或深刻,而是对于内容背后唤起的集体记忆的认可和追捧。
城市意象的塑造上同样如此。近年来,西安凭借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逐渐完成网络空间的记忆嫁接,永兴坊的网络记忆不是魏征府邸,而是摔碗酒;大唐不夜城的记忆不是大雁塔,而是不倒翁小姐姐……进而记忆被保存、强化。
再如曼蒂广场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亦是影视IP盘活商业资产的范例。这种集体记忆不是复刻,而是嫁接、唤起。街区中有靖安司、花萼相辉楼等经典场景,但又不仅仅是还原,因为出圈的主角却是杨贵妃和玄奘……
随着城市的不断生长,城市文化标识走过了一段从自然生成到主动培育的过程,找到集体共情的记忆片段,西安或许就找到了流量密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