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7万亿之上“第四极”加速破局:川渝抱团“谋”能源 保障需求与产业发展并进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6-27 23:17

    6月20日至23日,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聚焦“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深入重庆北碚区、两江新区,四川内江、成都等地,了解天然气发电、风力发电、垃圾焚烧发电、氢燃料电池生产等情况。通过调研,代表们不仅看到了川渝能源禀赋的“风光无限”,更切身感受到两地“缺油少气”的紧迫和压力。“支持大型水电站发电新增量、天然气新增产量在川渝本地消纳”“加快储能布局”“争创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等建议成为共识,共同助推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新华社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次站上“7万亿”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919.2亿元,比上年增长8.5%。从规模看,双城经济圈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从增速看,其继续领跑西部,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

    两年多来,川渝两地互动频繁,一系列政策落地加持、一连串改革加速推进、一大批项目开工建设,双城经济圈建设初见成效,“经济第四极”拔节生长。不过,发展起来后的难题一点不比原来少,尤其是能源短板愈发凸显,正在对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制约。

    “以前川渝地区能源消纳能力有限,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资源多数外输东部沿海地区,随着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本区域内产电缺电、产气缺气矛盾日益凸显。”重庆市能源局局长王祖勋表示。

    发展需求与能源保障的突出矛盾,引起了川渝全国人大代表的高度关注。

    今年3月,全国人代会期间,四川代表团和重庆代表团共同提交《关于加快推进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的建议》,呼吁国家层面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开展川渝地区能源综合改革。目前,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业信息部、科技部、能源局等七部委正在积极承办。

    6月20日至23日,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聚焦“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深入重庆北碚区、两江新区,四川内江、成都等地,了解天然气发电、风力发电、垃圾焚烧发电、氢燃料电池生产等情况。

    通过调研,代表们不仅看到了川渝能源禀赋的“风光无限”,更切身感受到两地“缺油少气”的紧迫和压力。“支持大型水电站发电新增量、天然气新增产量在川渝本地消纳”“加快储能布局”“争创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等建议成为共识,共同助推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

    预警在前

    急需扩大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规模

    巴蜀大地自古因水而富庶。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富集地,川渝地区是西南能源外送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自四川电力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1998年至2020年,四川累计对外输送水电清洁电能达到11549亿千瓦时,相当于11个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总和。四川也是全国首个清洁能源外送规模超“万亿度”的省份。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川渝地区用能需求明显加大,区域内产电缺电、产气缺气的矛盾日益凸显。

    根据国家电网早前公布的用电数据,2020年,四川全社会用电量为2865.2亿千瓦时、重庆为1186.5亿千瓦时,两地共计用电量超过4000亿千瓦时,仅次于山东、广东、江苏和浙江。

    调研中,王祖勋向代表们介绍了一个更为棘手的情况——2022年~2025年电力保供预警,四川全部为橙色,重庆2022年~2024年为红色——急需争取国家支持大型水电站发电新增量、天然气新增产量在川渝本地消纳。

    按照电力或电量缺口占当期最大用电需求比例的不同,有序用电预警信号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红色预警表示“特别严重”,缺口在20%以上,橙色预警表示“严重”,缺口为10%~20%。

    预警在前,冲刺“经济第四极”并非一帆风顺。一方面,川渝需要扩大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规模,同时,能源基础设施又面临现有输电通道已趋于饱和、管道和铁路等通道运能有限、成品油和煤炭对外依存度高等现实困难,基础设施补短板势在必行。

    四川省发改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梁武湖表示,川渝持续深化合作,突出抓好电网一体化建设,“我们将加快推进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前期工作,共同做好向上汇报,尽快核准开工建设。同时,统筹推动远期项目,抓紧哈密至重庆特高压直流工程可研工作,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可靠外电支撑。”

    最新消息显示,国家能源局已牵头成立川渝特高压、疆电入渝工程工作专班,加速推进跨省电力通道前期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内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朗认为,近年来,川渝地区在国家战略的强力带动下,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才逐步回流,这为推动清洁能源就地消纳提供了有力的承载条件。

    她建议有关部委支持川渝依托天然气(页岩气)资源优势,承接东部地区高载能以及精细化工产业转移,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保供压力,减少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将川渝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黄金赛道”

    高起点谋划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水电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性。川渝地区以水电为主的用能结构,决定了其必须想办法解决“弃水”难题。调研中,多位代表把目光投向了“储能”,建议川渝两地加快储能布局,高起点谋划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黄玉林表示,去年以来国家接连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的储能产业,到2025年,新型储能将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

    他提到,储能产业具有可持续性、高确定性、高成长性,“市场规模高达1.3万亿元”。目前,全国至少已有17省份下发配储要求、提供补贴奖励,以推进储能产业发展,储能已经成为新的产业“黄金赛道”。

    在黄玉林看来,川渝布局储能,是有诸多优势的。

    比如在电化学储能产业方面,四川探明锂矿资源位列全国第一;在氢能方面,成渝地区是我国氢储能产业的资源富集区,成渝“氢走廊”建设正加快推进,重庆年产工业副产氢总量达11.1亿立方米。“总体上,川渝具备发展化学储能、空气储能、氢能等先天资源优势。”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余蕊均 摄

    依托在地企业的科技实力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更有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黄玉林表示,在电力消费侧,2021年川渝峰谷差均超过40%,随着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负荷峰谷差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考虑到可再生能源发电给电力系统带来的不稳定风险,新型储能可以作为灵活性资源“削峰填谷”,平抑新能源并网波动性,支撑分布式电力及微电网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天齐锂业董事长蒋卫平持相似观点。他认为,川渝地区在加大天然气发电项目和氢能、光伏新能源支持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储能领域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

    “储能可有效实现电力供需时间转移,解决新能源消纳、增强电网稳定性、提高配电系统利用效率。”他认为,加快储能产业布局和应用场景创新,明晰储能电站成本边界及盈利模式,探索储能电站通过重组等方式开展联合商用,将有利于提升储能经济价值,实现新能源与储能的和谐发展,构建更加多元的能源保障供应体系。

    蒋卫平直言,川渝在动力电池领域没能抢得先机,“这是一个遗憾”,如果能综合利用好市场、资源、生产基础等优势条件,推动“储能”走到全国前列,将有助于川渝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更上一个台阶。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还提出,在高比例绿色能源并网的趋势下,传统电力系统难以应对绿色能源在大风、暴雨、雷电等天气下发电功率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故障及时响应的应对能力。为此,有必要加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应用,为能源系统整体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和有力支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书香门第”主题促销周开启,成都520网购节进入“畅读模式”

    下一篇

    线下文旅受疫情扰动 布局数字藏品能否解围?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