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存在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未得到完全遏制、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四川将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全面加强用途管制,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持续提升耕地质效。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每经编辑 杨欢
“全省耕地减少趋势较‘三调’前有所放缓,但仍在减少”“我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耕地分布零星、破碎”……
6月7日上午,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孙建军向大会报告全省耕地保护建设情况。
针对目前存在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未得到完全遏制、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四川将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全面加强用途管制,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持续提升耕地质效。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四川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根据2019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三调”)结果,其耕地面积为7841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0.8%,全国排名第十。
从地类结构看,旱地占55.6%,水田占43.3%,水浇地占1.1%;从地区分布看,成都平原经济区2549万亩,川南经济区1646万亩,川东北经济区2477万亩,攀西经济区940万亩,川西北生态示范区229万亩。
为加强耕地保护,四川近年逐步健全制度机制,如在全国率先出台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考评细则,将耕地保护纳入对市(州)党委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综合目标绩效考核,试点推行“田长制”,压实耕地保护属地监管责任,“初步形成了党政同责、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与此同时,耕地保护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三调”结果显示,四川现有耕地面积,与国家下达的2020年末耕地保护目标任务仍有较大差距,与2009年“二调”结果相比,减幅达到22%,主要流向林地和园地。
孙建军表示,据2020年和2021年国土年度变更调查结果,四川耕地减少趋势较“三调”前有所放缓,但仍在减少。同时,程序性和实质性违法占用耕地行为仍然存在,“2018~2021年,全省卫片执法检查发现违法占用耕地31万亩,其中基础设施项目程序性违法约占七成。”
不仅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未得到完全遏制,耕地质量、土地利用效率均有待提高。
两组数据可以佐证——四川全省中低产田超60%,约有716万亩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自然保护地核心区、河道、林区、牧区等,不宜或难以长期稳定利用;根据抽样调查,四川约有500多万亩撂荒地,约占全省耕地面积7%。
4月18日,四川启动成都平原耕地保护专项整治行动,28日召开全省耕地保护电视电话会议……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孙建军表示,下一步,在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的同时,还将全面加强用途管制,坚决守住耕地红线。
比如在突出规划引领方面,将加快编制全省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类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从源头上减少耕地占用;合理确定绿化目标任务和范围,逐步腾退平原、丘陵地区优质耕地,有序引导林果业上山上坡,不与粮食争地。
在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方面,将加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的双重用途管制,从严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研究制定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的具体管制措施,确保“良田粮用”。
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方面,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将新增建设用地规划、计划指标分配与存量土地消化处置、闲置土地新增紧密挂钩,推动解决存量低效用地。深化“亩均论英雄”、工业用地“标准地”等改革,分行业分地区制定工业用地指标体系,2023年省级以上园区新增工业用地全部实现“标准地”供应。
孙建军表示,下一步还将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一方面,强化耕地变化情况动态监测,实行“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一体推进;同时,统筹司法、行政和纪检监察力量,建立健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执法监管合力;此外,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严肃开展土地督察执法,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405336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