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行业陆续复工,主流快递公司积极响应,不过在实际复工过程中,公司依然面临着不同区域防疫管制的差异和限制,快递行业要实现全面恢复还存在难题和挑战。
每经记者 赵雯琪 每经编辑 刘雪梅
受多地疫情反复影响,全国快递行业整体业务量、收入已连续两月下滑。
5月16日,国家邮政局发布的4月快递行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74.8亿件,同比下降11.9%;业务收入完成740.5亿元,同比下降10.1%。值得一提的是,快递行业业务量上一次连续两月下滑为两年前(2020年1月、2月)。
不过5月以来,随着疫情的进一步控制和主流快递公司的积极复工,快递行业恢复到常态水平指日可待,业内认为,快递行业的业务量、收入下滑情况也有望在5月份得到改善。
2022年5月15日,快递外卖骑手正在上海市虹口区祥德路一保供点领取居民购买的生活物资。
图片来源:ICphoto中新社 殷立勤/澎湃影像-7097016447490310157
5月16日,上海邮政管理局公布上海市邮政快递业第二批复工复产“白名单”。上海市邮政管理局表示,当前,上海疫情防控正处于应急处置向常态化防控转换的关键阶段。上海主要品牌企业分拣中心已陆续投入运营,部分区域网点已恢复运行。
5月10日,长春市邮政管理局副局长王耀武表示,长春市16个主要品牌快递分拨中心自4月24日起陆续复工,目前复工率已达100%。包括邮政、京东、顺丰、德邦、极兔、“三通一达”在内的主要品牌快递已全部恢复运营。5月8日,全市出港快件64万件,已恢复到3月10日出港快件量的67%。
快递行业陆续复工,主流快递公司积极响应,不过也有快递公司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反应,在实际复工过程中,公司依然面临着不同区域防疫管制的差异和限制,快递行业要实现全面恢复还存在难题和挑战。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今年1-4月快递业务量同比下滑最严重的地区也是今年以来疫情相对严重的地区,其中上海累计快递业务量同比下滑26.9%,吉林累计快递业务量同比下滑15.2%。
图片来源:国家邮政局官网
从快递公司此前发布的经营简报也可以看出,受疫情影响,快递公司业务量增速也一定程度受到影响。
数据显示,韵达、圆通、申通3月业务量同比增速均不超过10%,而2月这三家公司业务量同比增速均超过70%。受疫情和产品调整影响,顺丰3月业务量同比下滑7.91%。
有业内分析,顺丰3月业务量的下滑一定程度受到疫情影响,今年3月,余杭顺丰速运中转场疫情的出现对当月业务量产生了较严重的打击,多个顺丰网点被迫关停。
全国1-4月分省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和业务收入情况表 图片来源:国家邮政局官网
顺丰之外,今年以来也有多地发生快递网点聚集性疫情。
4月,山西清徐县韵达物流园多人被感染,导致多处快递网点处于停摆状态,业内分析,受此影响,四月份韵达快递的业务量和营收也将受到较大影响。而在5月,北京市房山区韵达快递长阳分部相关聚集性疫情新增感染者5例。
除此之外,因为疫情防控导致的快递员、货车司机隔离,疫情期间各种交通运输受到限制,运能大幅降低等也成为影响快递公司正常运转的主要原因。
虽然疫情对快递流通造成了巨大影响,各家公司仍在积极复工。
4月28日,上海市邮政管理局召开上海市邮政快递业复工复产动员部署会,宣布将结合上海和行业实际,分保供、保通、保畅三个阶段积极稳妥逐渐有序开展复工复产工作。
官方消息显示,上海已下发全国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市内防疫保障通行证1万多张,为邮政快递公司寄递人员办理电子通行证1.5万余张。目前,快递行业揽收和投递业务量日均值都超过100万单,恢复到常态水平的六分之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进入5月以来,市内主要分拨中心都在进行复工复产准备,同时恢复和释放运力,重启相关末端网点的寄递工作,保障“最后一公里”畅通。
5月以来,“上海快递个人散件派送正在恢复”话题一度登上热搜,但也有不少人在社交平台抱怨“收到货的都是别人”,自己的快递依然迟迟未见踪影。也有快递公司反映,在实际复工过程中依然面临较多难题。其中包括快递员封控在家、网点受疫情防控影响不具备复工条件等问题。
一位快递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公司在上海的转运环节全部复工复产,目前根据上海各个区防控举措要求,社会面清零的几个区网点都提交了复工申请,但是具体复工时间还需要根据不同区域防疫措施决定。
国信证券研报分析称,快递行业业务量和收入的下滑,主要原因为多地因疫情实施封锁防控对快递经营造成负面影响,包括疫情严重区域的快递网点停收停派、干线运输车辆在疫区进出受阻、中转中心疫情防控升级导致经营效率受损等。
研报同时指出,疫情影响是一次性的,而且短期快递需求更多是受到抑制而非消失,如果疫情持续时间短,恢复后,快递需求有望迎来反弹;但是疫情发展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会导致快递公司短期的业务量增长和盈利水平表现的可预测性较低。
封面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