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部首个国家级都市圈规划落地,长沙为啥要“瘦身健体”?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4-01 22:54

    每经记者 淡忠奎    每经编辑 段炼 杨欢    

    “中三角”正在加速崛起。

    3746184685433100288.jpeg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564061

    距离《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公布仅半个月,全国第四、中部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由湖南省政府印发,长株潭成为“中三角”率先“出圈”的一角。

    长株潭都市圈范围包括长沙市全域、株洲市中心城区及醴陵市、湘潭市中心城区及韶山市和湘潭县,面积1.89万平方公里,2021年常住人口1484万人,经济总量1.79万亿元,是湖南最核心的增长极。

    2120804225848401920.png

    长株潭都市圈区域范围图片来源:《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

    此前国家发改委批复时,对长株潭都市圈的定位是,“提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支撑能力,更好助推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而在此次规划中还提到“在促进共同富裕上引领示范”。

    此外,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长沙市中心城区瘦身健体”,包括适当降低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等。这在国家级都市圈的发展规划中较为少见。

    作为中部地区第一个获批实施的国家级都市圈发展规划,长沙为何领到“瘦身健体”的任务?株洲、湘潭以及周边城镇,又将如何借助承接转移加速崛起,撑起长江中游城市群“一极”?

    5119554117069408256.png

    “瘦身健体”

    2163702622290962432.jpeg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209786

    在此之前,长沙“瘦身”的信号就已经传出。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提及,推动武汉、长沙合理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引导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优化布局并向周边辐射延伸,逐步降低武汉市江汉区等人口密度过高城区的人口密度。

    如今靴子落地。规划显示,长沙将在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医疗教育资源等多方面着力,推动中心城区功能向株洲、湘潭及周边城镇疏解:“强化长沙市中心城区空间管控,适当降低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专业市场、物流基地等功能与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省市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

    梳理此前发布的国家级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对中心城区定位为“做强做优”,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建设用地容积率等;

    《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对于中心城区定位为“优化提升”,增强福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等;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对于中心城区的定位也是“优化提升”,利用主城区发展能极高的优势,带动周边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发展……

    为何长沙领到了“瘦身健体”的任务?

    湖北省政府参事、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对城叔表示,近几十年来长沙发展很快,产业和人口都迅速扩张。长株潭作为一个都市圈,它内部实际上也存在相互竞争的,之所以提出“瘦身健体”可能也是基于城市分工的考量。

    “这样长沙就可以腾出手来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就可能会(在都市圈内部)形成一些层次上的区别。”彭智敏表示。

    事实上,早在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对西安、郑州和济南三座特大城市委以重任的同时,就曾两度强调“推动特大城市瘦身健体”。

    虽然黄河流域有水资源等特殊的约束性因素,但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的导向却已然是大势所趋。

    跟郑州类似,长沙也被视为过去20年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从2000年至2020年,长沙GDP从720.85亿元上升至12142.52亿元,增长16.84倍。

    3900081898146581504.jpeg

    与此同时,工业增加值从226.48亿元上升至3465.88亿元,增长15.3倍,工业的迅猛增长也是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

    在城区规模和人口规模上体现同样明显。2000年至2020年,长沙市区面积从556.33平方公里增长至215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613.87万人增长至1006.08万人,晋级特大城市行列

    6750494225802172416.jpeg

    这是推动长沙中心城区“瘦身健体”的重要原因。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肖金成此前对城叔表示,现在各大城市都有加速聚集的趋势,但“越来越大”之后容易产生很多问题。

    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将是“瘦身健体、减量增效”的一个方向,让一些功能触及到周边城市,形成更紧密的产业经济联系,实现空间组织方式转型。

    5119554117069408256.png

    “承接疏解”

    7506756861297925120.jpeg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242852

    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市中心两两相距不足50公里。从1984年谋划“长株潭经济区”开启,再到三市联手争创国家中心城市,长株潭一体化的探索持续至今,但是在落地层面却始终困难重重。

    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2018年7月发布的《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的梗阻点及对策》中,曾提出长沙正处于“抢人”“抢资金”“抢项目”的集聚发展时期,不断吸引包括株洲、湘潭在内的周边地区的资源,三市之间的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

    实际上,都市圈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融合协同不足、城市间分工协作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几乎是所有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会遇到的通病。不过,随着长沙中心城区“瘦身健体”,或将带来新的转机。

    根据规划,在“推动长沙市中心城区瘦身健体”部分提出,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专业市场、物流基地等功能与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省市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

    在“提升株洲市、湘潭市发展品质”的部分,首先强调的则是,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主动承接长沙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强化在都市圈中的协作配套能力和发展支撑能力。

    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厘清城市发展定位,促进产业差异化发展。其中,长沙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导,建设“创新谷”;株洲市以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为主导,建设“动力谷”;湘潭市以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钢材精深加工为主导,建设“智造谷”。

    在彭智敏看来,长株潭在产业层面分工合作的空间广阔,长沙号称工程机械之都,湘潭也建设了一些工程机械的配套产业园,开始起到分工配套的作用。此外,株洲的航空动力、机车动力产业也基础雄厚。

    一方面,建立重大产业协同机制,促进长株潭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深化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共建研发创新高地、联合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一体化的创新产业体系。

    湘潭和株洲也表现积极。就在不久前,湘潭市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事务中心正式挂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深化产业融合互补、优化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5119554117069408256.png

    关键“一角”

    5152507484381751296.jpeg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289969

    如上海之于长三角,广深之于珠三角,对于“中三角”来说,最经常被人诟病的就是“龙头”的缺失。

    此前,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可见,武汉和长株潭都市圈的战略地位较为重要,被认为是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从2021年来看,长株潭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7893亿元、5712亿元、1454亿元、520亿美元和20.7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38.8%、40.3%、44.7%、56.2%和85.6%,妥妥的核心增长极。

    但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视域下,长株潭都市圈依然与武汉都市圈差距较大。2021年,长株潭都市圈的经济总量为1.79万亿元,而同为“中三角”的武汉城市圈则为3.01万亿元,从硬指标来看,继续做大总量依然是长株潭都市圈发挥支撑作用的关键。

    当然,长株潭都市圈腹地较小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不仅没有武汉城市圈“1+8”的顶级配置,就连都市圈面积也远远小于南京都市圈(2.7万平方公里)、福州都市圈(2.6万平方公里)、成都都市圈(2.64万平方公里),仅为1.89万平方公里。

    4036309019307554816.jpeg

    不过,从成熟度和协同性来看,长株潭都市圈较之武汉城市圈要更具优势。从1997年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正式实施,至今建设发展已有30多年。如今获批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都市圈,发展速度还将进一步加快。

    体现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上,根据规划,长株潭都市圈坚持优化提升、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铁、公、水、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建设,着力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此外还将打造轨道上的长株潭,科学推进长沙市地铁发展,预留长株潭轨道交通新线接入条件,逐步推动长株潭轨道交通建管养运“一张网”。

    而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长江中游城市群还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落实到长株潭都市圈身上,规划中提到将深化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联合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包括制定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集成资源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等。

    不论是做大总量,还是提升质量,长株潭都市圈的关键都是要在“一体化”上的突破。路线图已经划定,如何保证其落到实处,关乎长株潭都市圈能否成为“中三角”的关键一角,也关乎长江中游城市群能否在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中承担更大使命、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 淡忠奎

    编辑|段炼 杨欢 杜恒峰

    校对|程鹏

    7919171157449646080.png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6921690056925099008.png

    7922809710429607936.png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交货价100元、售价2000元,很多人追捧的“进口不老药”,其实是国产贴牌

    下一篇

    A股“转板第一股”出炉,观典防务将登陆科创板 有何借鉴意义?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