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只此青绿》舞姿的宋风雅韵中的沉稳与傲骨;还是《洛神水赋》中的“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唯美、传神、具有年轻创意的传统文化演出更受女性观众的青睐。
◎中国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在崛起,受众需要情感的出口,而“中国节日”系列的探索恰恰抓住了时机,击中当下年轻人更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每经记者 温梦华 毕媛媛 董兴生 每经编辑 梁枭
从一鸣惊人的《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再到虎年春晚火爆的《只此青绿》、哔哩哔哩的《上元千灯会》,传统文化演出模式及受众,都在同步更新。
年轻的创意背后,这些让年轻人直呼“泪目”“献上膝盖”的节目为何破圈?传统文化演出如何创新才能活起来?新一代年轻人追捧的演出消费新趋势是什么?
数据显示,2021年B站国风爱好者人数超1.77亿,18岁~30岁人群占比约七成。随着新世代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充满时代感、文化感、科技感、沉浸感的新演出正在成为新一代年轻人追捧的消费趋势,将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具有年轻人视角和年轻创意,正在成为传统晚会演出探索的新方向。
从中国的文化土壤生根发芽,新演出市场的下一步将是“文化+”。
“中国节日”系列中火爆出圈的《洛神水赋》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副总经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总导演之一的程万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时代下成长的年轻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探寻兴趣非常强烈。要把传统文化演出作出现代化表达、创新性表达和科技赋能,符合年轻人‘科技+时尚+传统文化’的预期和喜爱,节目才能在时代背景下受到欢迎,得到年轻人青睐,更好地传播传承文化。”
值此3·15之际,《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了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卫视、B站、优酷、咪咕视频等,并做了新演出数据调研,以期解构Z世代的新演出消费群体形象。
2021年~2022年,传递中国文化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风靡全网,在元宵、端午、清明、七夕等传统节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组均交出了口碑不俗的作品。
据节目组提供的数据,《2021河南春晚》的全网阅读量达到60亿,一年后的《2022河南春晚》全网阅读量更是上涨至100亿。具体的关键节日节点,《中秋奇妙游》《端午奇妙游》全网阅读量均超60亿,远超同期节目。
元旦和春节这样的重点“中国节日”,新世代观众依然是“重要需求”“重点消费”。
在颇具仪式感的跨年晚会,央视在收看比例上仍是老大,超过一半的网民选择在央视观看跨年晚会,紧接着是湖南卫视和东方卫视,收看人群比例为12.7%和9.8%。同时,也有7.8%的网民表示会跟着“爱豆”走,因此在节目未确定的情况下,明星不失为平台跨年晚会的一块宣传招牌。
从《唐宫夜宴》火爆破圈开始,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被年轻人列入必看节目之一,年轻人成为主流受众。
数据显示,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B站平台用户中,B站粉丝中,16岁~25岁用户的占比最高,为38.8%;B站游客中,这一年龄段占比则为32.6%,仅次于40岁+用户占比。
在微博平台相对较为成熟的用户群体中,“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5岁~39岁用户最多,占比超四成;其次则为18岁~24岁的用户,占比高达35.8%。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总导演之一的徐娜表示,节目的创意初期,会去网上去寻找一些创作的灵感,包括年轻人现在感兴趣的当下的国潮,会思考年轻人如何理解,视角是什么,会站在年轻人接受的层面去做节目创作。
每一幅画背后都是一段历史,一段文化传承。
无论是《只此青绿》舞姿的宋风雅韵中的沉稳与傲骨;还是《洛神水赋》中的“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唯美、传神、具有年轻创意的传统文化演出更受女性观众的青睐。
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用户中,无论B站平台的用户还是微博平台用户,女性占比明显高于男性。其中,该系列节目的微博用户中,女性占比超过七成。
“因为女性用户明显高于男性,所以我们整个系列节目中,唯美的东西会更多一些,同时也会在节目中传递女性自强自立的信念。”徐娜表示。
内容创新趋势背后,是新世代消费者文化消费的变迁。《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国潮兴起下,国风正在成为新一代年轻人追捧的消费新趋势。
数据显示,2021年B站国风爱好者人数超1.77亿,18岁~30岁人群占比约七成。其中,在B站传统技艺类视频创作者中,18岁~30岁占比达62%。越来越多人通过视频了解、学习、继承传统文化。
国风正在成为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之一,民族乐器、戏腔、原创国风舞蹈、非遗手艺等内容逐渐流行。2021年,B站历史人文类视频播放量增速达314%;戏腔视频播放量增速达275%;国风舞蹈类视频播放量增速达202%,国风原创编舞视频播放量增长155%。
线下演出、云端互动成为5G云演艺的主要特征。
与传统线下演出相比,5G云演艺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内容传播,以及提升线上收入占比。从数据来看,2020年咪咕汇社交总阅读量超68亿,传播总曝光量为76亿,远超传统演出的曝光量,也给咪咕公司带来了强劲的会员拉新作用;与此同时,2020年咪咕汇线上收入占比为60%,已经超过线下收入,成为演出主要收入来源。
案例1
传统卫视:不做文化复刻,打开年轻人文化探索新窗口
自《唐宫夜宴》火爆出圈后,随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和《舞千年》的相继推出,《洛神水赋》《龙门金刚》《有凤来仪》《火》等传统文化内容也成为全民热议的文化标签,河南广播电视台和河南卫视似乎一下子抓住了年轻人的“燃点”。
“破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国潮兴起是时代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做文化复刻,不做历史的搬运工,而是在整个历史文化中找到了韵脚,用当下的形式呈现出来,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徐娜表示。
在徐娜看来,中国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在崛起,受众需要情感的出口,而“中国节日”系列的探索恰恰抓住了时机,击中当下年轻人更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和数据反馈为传统卫视打开了一个靠近年轻人的窗口,也更加坚定了其在这条道路上的探索。
创作团队开始从创意到制作,再到宣发、播出,更多地拥抱互联网,用更新鲜的视角、更年轻化的工具,诠释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化。
“只要有好的创意,我们就会大胆起用80后、90后的年轻导演,他们身上恰好有对文化的当下解读和视角展现。同时我们也会经常去评论区看年轻观众的反馈,寻找创作灵感,宣发团队也在节目创意初期就融入进来,把媒体平台化,把平台媒体化。”徐娜坦言。
截至目前,“中国节日”系列共推出了9期节目,全网累计阅读量超400亿。《洛神水赋》一舞后,引发了网友们对书画、对水下操作、对洛神的大量讨论。徐娜发现,当下的年轻人更喜欢传播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在节目中留有一些文化的口子更能吸引他们。
“年轻人不喜欢说教式的节目,他们更喜欢去探索,我们只用给观众一个线头,让他去探索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就好了,不用完整地去复刻。”
《洛神水赋》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相比“中国节日”系列,河南卫视和B站联合出品的《舞千年》则将目光聚焦在垂直细分的传统舞蹈领域。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舞蹈存在偏见甚至是有误解的,认为舞蹈是陪衬的艺术。但观众对《只此青绿》《梦莲》的热议,则让更多人关注到了舞蹈背后中国文化的艺术和美。
“《舞千年》将影视、综艺节目、舞蹈圈的杂糅和融合,为舞蹈赋予故事,影视化地去拍摄、去包装、去呈现,把所有的舞者从最熟悉最擅长的舞台请了出来,让他们到实景中,到生活中,甚至到我们的想象中,这是最难的,因为从来没有人做过。”《舞千年》总导演总制作人冯铮坦言,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保守一定是不对的。
《舞千年》中的舞蹈作品《火》 图片来源:B站视频截图
对于《只此青绿》《唐宫夜宴》众多创新节目的出圈,冯铮认为,一方面是这些节目本身很美,很极致,它们的美能够被认知;同时它们背后还有中国传统文化IP的加持,让这种美有内涵、有精神内核、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能够满足年轻人的文化需求。
“现在年轻人的文化消费不会特别在意结果本身,他们更在意消费背后的价值观和承载的情感。”冯铮认为。
案例2
视频平台:将传统文化数字化表达,故事化打破晚会边界
从《新民乐国风夜》《虎虎生风中国潮——2022年河南春节晚会》到《2022元宵奇妙游》,优酷与河南卫视完成三部“中国节日”系列国潮晚会,实现受众群体的破圈覆盖。
复盘过程中,优酷综艺内容与研发中心总经理吉中行发现,节日系列之所以获得成功,一句话总结为“金三角结构”:年轻用户对中国文化有更多的情感骄傲是基础,通过视觉表达和技术将节日与情感连接点爆发出来。此外,放弃主持人,把晚会故事叙事部分当成重要的支撑角之一,打破晚会边界,整台晚会呈现形式让用户眼前一亮的同时,情感连接、文化自信也得到充分表达。
据吉中行透露,最新几档晚会,30岁以下的女性观看用户占比为40%,30岁以上的女性观看用户占比约30%,“女性审美视角比较多,在社交讨论场大概80%都是女性的讨论和转发。”
女性群体,尤其是年轻女性群体,对于节目创新需求强烈。吉中行介绍,大家不想再看传统晚会的形式。放至平台,优酷认为创新最核心的主轴是故事化,打破晚会设计的边界,最好让用户看起来不像是一台晚会。
案例3
科技赋能:弹幕互动跨时空,5G、 云端丰富演出形式
今年端午节,优酷将尝试电影手法,更强烈的刻画镜头,往类似网大和网剧的方向去提升和强化。
今年,优酷与河南卫视还将对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IP进行持续性的产业开发,将扩展为‘中国节气’系列,排播数量上有所增加。
“我们想把创新点再放在互动上,在做3D的裸眼互动,在节目里当人物到达一定剧情的时候,他会从播放器里跳出来,直接和用户互动;另外一个事情是XR的360度的屏,和真机拍摄之后当下合成不需要后期。”吉中行表示。
“弹幕都变成许愿灯,下方挂着纸条。这个创意很好,以后可以引用每个地方不同的祈愿习俗做结束弹幕放送。”“感觉就像一个个愿望通过直播飘向天空,不仅美观,也不失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美好。”
这是今年正月十五,网友们在B站《上元千灯会》评论区发出的感叹。当天,为了营造浪漫温馨的节日氛围,在晚会最后,网友们发布的一条条弹幕会在屏幕上变成许愿灯,载着祝福冉冉升起,给用户带来惊喜与感动。
团圆之夜,疫情阻挡了人们相聚,但科技却让云端互动成为可能。无论是元宵节的弹幕变成天灯互动,还是跨年晚会上的平行时空与双向弹幕,在科技赋能下,文化“活起来”,用更现代的表达贴近了年轻人。
“我们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让用户看到他们最想要的。我们可以用最好的舞台,讲最朴实的故事,那是不是也可以给用户更多的选择?”B站官方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2021最美的夜”跨年晚会上,B站打造了“平行时空”的观看体验。因为一年过去,大家的状态也不同,既需要狂欢,也需要安慰治愈,所以用两条情绪线去串联舞台。“用户有两种选择,当他们看到不同晚会时,也许我们触达用户的可能性又多了一点。”
“2021最美的夜”bilibili晚会首创平行时空观看体验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作为华语乐坛首个数字音乐颁奖典礼,从2007年起,咪咕汇已经连续举办15届。与传统演艺不同的是,咪咕汇自诞生起,就将演艺与科技高度融合。
咪咕音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敏曾介绍,从2015年起,咪咕音乐演唱会板块就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思路。“线下是内容生产的源头,线上是用户互动和内容再传播、再运营的阵地。”
随着5G技术逐渐成熟、落地,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5G云演艺成为传统演出行业破局求生的主要方向。以科技为依托,云演艺为观众带来了多元化沉浸式内容和交互体验,重构演艺场景和用户体验。
以2020年咪咕汇为例,付费观看用户规模超1250万,项目传播总曝光量超76亿、社交媒体总阅读量超68亿,到了2021年,咪咕汇全网总曝光达66亿+。
线上线下双线并行、融合促进,是演艺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朱克宁曾表示,线上线下演出都是整体演出市场的一部分,是尚未进行整合,又必须要融合的大市场。“从业者应创作适合线上线下需求的演出项目,对应线上线下不同的观演习惯,互补线上线下各自的盈利模式。线上的探索和线下的推进,双向发力必将推动中国演出行业的整体提升。”
从2021年《唐宫夜宴》到2022年春晚的《只此青绿》,从《新民乐国风夜》到“中国节日”成为稳定输出的IP,演出不断进行创新升级,走到2.0时代。
“我们古老的文化,现在需要嫁接一些年轻符号,也就是‘文化+’,它加的可以是科技,可以是年轻元素,也可以是年轻人愿意接受的展现方式。”徐娜表示。
一档一档节目做下来,徐娜坚信文化本身是顶流,中国的文化自信才是最大趋势。
“中国人的节日不是小切口,它们充满浪漫和智慧。日月的变化孕育了我们的‘节’和‘气’,在‘节’和‘气’周而复始中达到了天人合一。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节目的小切口,来关注我们节气背后的大故事、大文化。”徐娜称。
早在三、四十年前,《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传统经典文学就已被赋予新表达。如今,随着技术突破,吉中行认为,如何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找出好的种子让它们发芽,是未来如何占领年轻市场的大方向。“要继续从中国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中找养分,如何在表达创新创意上变成自主研发阶段,我觉得中国在走这条路。”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数字化中,不过科技的表达依旧离不开文化的赋能。科技创新,需要有文化积淀做支撑。技术如果不给它赋予文化内涵,它就没有生命力和灵魂。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过于依赖于技术加持。”“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总导演之一的程万里坚信,数字化时代是不可拒绝的发展态势。
今年阿里文娱也尝试做了唐小妹、河大卫、洛小天、金大刚和猫仙人IP的形象化,半个月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未来虚拟人在节目中应用肯定会成为一个趋势,从目前来讲,虚拟人的人设是依附于节目,依附于我们的创造者。”程万里称。
正如徐娜所言,文化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会源源不断地带来创作新灵感。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带来了太多滋养,目前用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