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4.76万只,募集资金122.19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
每经记者 宋戈 每经实习记者 赵景致 每经编辑 廖丹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收官之年。日前,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以下简称《报告》),全面总结了2021年我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情况。
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9万亿,同比增长12.14%;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已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压降至零;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4.76万只,募集资金122.19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
《报告》认为,去年银行理财行业在总体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回归本源、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的良好改革效果。
一是保本理财产品实现清零。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已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压降至零,基本完成银行理财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
二是净值型产品比例大幅增加。截至2021年底,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23.89万亿元。
三是同业理财和多层嵌套大幅减少。截至2021年底,同业理财降至541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下降97.52%。
四是存量整改基本完成。绝大部分银行如期完成理财存量整改计划,为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于个别银行剩余的少量个别资产,则将按照监管要求纳入个案专项处置,并尽快清零。
资管新规规定,过渡期后,具有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资质的商业银行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报告》显示,从2018年12月至今,监管部门坚持“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则,已批准29家理财公司筹建,其中24家已获批开业,市场主体专业化经营特点凸显。
随着理财业务公司制改革的推进,理财公司的产品存续规模也逐渐提升,截至2021年底,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占全市场的比例近六成,且全部为净值型产品。
受限于资产管理与投研能力不足的部分中小银行,也转变参与方式,通过产品代销参与理财业务。《报告》显示,部分中小银行不再发行理财产品,而是通过产品代销业务继续参与理财市场,充分发挥自身在客户资源、销售渠道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打造具备自身特色的理财产品“超市”,逐渐成为理财产品代销的重要力量,目前理财市场已呈现出“理财公司为主、银行机构为辅”的格局。
理财产品期限的拉长,可以为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报告》显示,资管新规发布时,全市场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平均期限为138天,2021年12月则大幅增长至481天。且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存续余额占比持续上升,截至2021年底占全部封闭式产品的比例为62.96%,较资管新规发布前提高54.80个百分点;90天以内的短期封闭式理财产品实现清零。
除了期限拉长外,理财产品的种类也逐渐多样,2021年“养老理财试点”、“跨境理财通”等工作的开展,丰富了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拓宽了居民个人跨境投资渠道。
资料显示,2021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选择“四地四家机构”进行试点。同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相关部门启动“跨境理财通”试点工作,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
《报告》认为,理财新规发布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门槛大幅降低,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覆盖投资者数量持续增长,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截至2021年底,存续银行理财产品3.63万只;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到了8130万个,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5.31%,其中个人投资者仍占据理财市场绝对主力,数量占比高达99.23%。
在资管行业打破刚兑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借助其长期稳健的资金供给渠道、专业优质的资产管理能力、丰富多元的创新产品设计等优势,实现较为平稳的产品收益。
数据显示,2021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最高为3.97%、最低为2.29%,收益率波动相对平稳。资管新规发布以来,理财产品已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61万亿元,其中2021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500596401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