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集卡自动驾驶商业化拐点将至 “飞步科技”车路云一体化赋能港口运维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2-21 03:10

    每经记者 任飞    每经编辑 肖芮冬    

    “飞步科技”是一家致力于全自动无人驾驶的人工智能企业。通过融合车端智能驾驶、路端智能感知及云端智能调度,提供一体化的运营管理服务,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同时降低运输成本。在行业内,飞步科技是首个实现城市道路及高速公路无人驾驶货运的企业,在港口、公交、物流、出行等多个真实场景下实现商业化落地。

    港口运维人力配置难题突出

    作为贸易大国,中国进出口需求强劲。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统计,2021年,我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55亿吨,比2020年同比净增10亿吨,相当于一年增加了近1.5个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

    与此同时,港口人力配置的难题凸显,业内已在探寻无人化运营来改善日趋紧张的运维压力。飞步科技创始人、CEO何晓飞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港口工况特殊且复杂,特定环境下的高精度运维,传统的做法需要大量的集卡司机值守。

    但据了解,以目前国内集卡司机数量和集装箱码头的吞吐量进行对比,现有人力资源不仅难以消化运力,且需要港口在运营中承担高昂的人工成本。相关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在我国100万TEU吞吐量以上的集装箱码头,共配置了6000~8000辆内集卡,拥有约1.5万~2万名内集卡司机。

    另据统计,中国港口内集卡司机成本(含工资和社保)平均每年约15万~20万元,且逐年上涨。按此标准计算,我国大中型集装箱码头每年用于内集卡司机的人工成本大概在22亿~40亿元。这样,每辆自动驾驶集卡将至少节省人力成本45万元/年。

    不仅如此,按照目前港口内集卡司机的上岗条件,外集卡司机必须取得A2驾驶证,内集卡司机虽有放宽,也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安全合规培训,外加多年安全驾驶经验,短期内很难弥补需求缺口。因此,在无人驾驶领域,港口集卡的值守被业内广泛呼吁。

    集卡自动驾驶商业化拐点将至

    自动驾驶让港口运维成本下降的同时,也会提升港口智慧化水平,不仅是港口水平运输有望取消内外集卡之分,同时,自动驾驶港口应用相关企业将趋于大联盟化。届时将重塑港口与B端市场的合作格局,商业化拐点或就此出现。

    根据亿欧智库分析,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到2023年,自动驾驶系统成本将降至约65万元,与港口愿意支付的溢价相同。根据对政策层面、需求层面、供给层面的定性判断,自动驾驶集卡在港口的商业化或将早于定量判断的结果(2023年),预计将在2022年~2024年间达到商业化应用时间拐点,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

    何晓飞认为,商业化运营的核心指标,要看集卡作业效率,因其与港口效益直接挂钩。以宁波舟山港集团梅山港区为例,自动化升级采用的是“边运营、边改造”的模式,每一台自动驾驶集卡在混线环境下,都会不断受到传统司机驾驶的内外集卡、作业人员和各类设备的干扰与挑战。如何在保证自动化和安全的前提下,满足港口的效率要求,是一个行业难点问题。

    据介绍,针对港区独有的环境特征,飞步自动驾驶系统融合惯导、激光雷达、相机等多传感器信息源,实现全域范围内误差小于5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支撑长度17米的集卡车型与桥吊、龙门吊展开交互作业。基于自适应高精度控制技术,自动驾驶集卡对长距离倒车、近距离掉头、U型弯道等高控制难度的工况应对自如,从而可以实现各种类人的行为模式,支持的工况近200种。

    车路云赋能自动化码头建设

    实际上,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自动驾驶产品是否具有场景复制能力,是决定能否完成“从1到100”的关键。飞步科技为码头打造的智能水平运输通用方案,基于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平台设计,无需基建和工艺改造,适用于国内占比超95%的传统码头,并可轻松降维到自动化码头,具有低成本和高可复制性的优势。

    目前,飞步科技港口自动驾驶集卡作业车队已在浙江省宁波舟山港集团和江苏省南通港集团开展常态化运营,数量近50台,规模为全球领先,真实作业近800天。2021年12月,飞步科技自动驾驶集卡精准完成宁波舟山港集团2021年度第3000万标准集装箱作业任务,并实现了车队多路编组整船作业,展现了高度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2022年1月,飞步科技无人驾驶集卡在宁波舟山港集团梅山港区开始撤下安全员。这意味着全球最大规模的港口无人驾驶集卡作业车队,现已具备撤下安全员后向真正无人化规模运营再进一步的技术实力,为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何晓飞透露道,接下来飞步科技将持续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在更多港口的系统落地,通过车路端高精感知定位,及云端全局最优调度,基于无人驾驶集卡、IGV等设备进一步降低作业成本并提升效率,集中展现方案的优势,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去年领涨今年领跌,含“基”量高券商股角色转换 基金下跌引发赎回,财富管理业务受多大冲击?

    下一篇

    每经专访硅港资本创始合伙人何欣:20年投资老兵再出发,瞄准投资高科技领域“黄金时代”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