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观察| 同事不是“人”,你会焦虑吗?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1-01 20:57

    ◎智能化、数字化是趋势,但企业在大力发展这些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以人为本”的导向,机器不是全部,也不是唯一。

    每经记者 黄婉银    每经编辑 陈梦妤    

    刚刚过去这一周,地产圈或主动或被动,被2021万科总部最佳新人奖获得者“崔筱盼”刷了屏——她是万科首位数字化员工,也是一个机器人。

    最先关注到这位“崔筱盼”是2021年12月23日,业内有人在小范围宣传这件事,但并未引起太大关注,就连万科内部人员对“崔筱盼”也不是特别关注。

    “崔筱盼”的背景是什么?

    根据郁亮的介绍,她于2021年2月1日正式“入职”,在系统算法的加持下,她很快学会了人在流程和数据中发现问题的方法,以远高于人类千百倍的效率在各种应收/逾期提醒及工作异常侦测中大显身手。

    “崔筱盼”的名字,源自她负责的提醒、提示工作,即“催”和“盼”。创造“崔筱盼”的初衷,是希望赋予系统算法一个拟人身份,以更有温度的方式与同事沟通,让数字世界与人类世界协同推动工作。事实证明,大家对来自“人”的关注更敏感,在算法加持基础上,依靠深度神经网络技术渲染的虚拟人物形象辅助,“崔筱盼”的工作成效显著。

    但“崔筱盼”之所以引发公众大讨论,是因为许多解读将之与机器代替人工的构想等同。在当前的行业背景下,这样的论调无疑极具冲击力,被裁员、降薪包围的地产从业者们很容易与这样的观点产生共情,焦虑的神经再次被挑动。

    这或许正是万科有意无意的“故意”之为。毕竟为一套系统赋予人的形象,还颁发最佳新人奖的殊荣,它隐喻着什么,不言自明。

    “崔筱盼”真的值得我们神化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实际上,根据万科的说法以及记者的了解,“崔筱盼”的算法系统在其他行业早有应用,而且功能已经进化到具有人类某些特征的程度,只不过“催办”与“付款”结合在一起在一些行业中是备受争议的,所以我们从未见到像万科这般如此高调的行为。

    再者,自从AI出现的第一天起,机器取代人工的担忧就一直伴随,在某些脆弱的时间点,总能撩拨到人们敏感的神经。

    人工智能的确在一些方面能够做得比纯人工更好,从一定程度上提升效率、节约成本。但时至今日,还未见到能够完全、彻底被机器取代的职业出现。

    在机械属性较重的制造业等领域,机器人、智能化能发挥较大作用,但在集约化程度高、人员密集型企业,人与人的沟通、精细化管理、人工的能力仍然是主要需求,如机器人写稿、机器人厨房等等技术已经日益成熟,但目前仍只是辅助人工。

    而且,在人工智能已经很高级的当下,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工作,反而还诞生了一些新的职业。

    一位互联网大佬曾说过,未来30年,制造业不再是带动就业的引擎,未来制造业都将是服务业,未来的服务业也必须是新型制造业。因为机器会取代大部分机械的工作,人工智能一定会让机器人取代很多人的就业,而人类会从事更有创意、更有创造、更有体验的工作,服务业一定会成为未来就业的主要来源。

    智能化、数字化是趋势,但企业在大力发展这些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以人为本”的导向,机器不是全部,也不是唯一。至少在目前的技术发展阶段,“人”依然是企业依赖的核心。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每经21点丨洛阳新安首轮全员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上海机场2021年货邮航班创新高;受风雪天气影响,日本逾200个航班被取消

    下一篇

    河南省省长王凯:要提高核酸检测和流调溯源效率 严防交叉感染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