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吕明洁 贾明(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中将稳妥有序、安全降碳作为工作原则,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笔者认为,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使然,减污与降碳协同治理,能够更好地推动环境治理从注重治理末端向注重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转变,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举措。在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的过程中,确保重点企业安全降碳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绿色化转型的重点所在。笔者认为,要想发挥企业绿色转型的最大效能,确保企业安全降碳有以下具体措施。
其一,协同企业供应链,全面排查,摸清企业家底。当前我国产业层次整体偏低、结构偏重、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仍然突出。工信部日前表示,即将发布《“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生产过程、资源利用、产品供给等方面,推动工业及其高耗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从源头加大减排降碳的力度。政府与企业需携手推动建立全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管理体系,推动产品与技术创新,从直接节能减排、能源替代、原料替代等方面落实和支撑全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加快煤炭减量步伐,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发展新能源。其中,政府需借助市场力量,引导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从各个环节提高环境绩效,推动企业节能减碳的技术改造,减少全产业链的污染物排放,提升资源循环使用率与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企业需从自身做起,通过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销售等环节,将绿色降碳理念渗透到整条供应链,促使供应链各企业主动挖掘自身低碳环保转型潜力,确定合适的降碳路径。
其二,做好战略规划,稳妥有序、确定降碳路径。《行动方案》中指出各地区要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定位,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环境禀赋,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避免“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重点企业需深刻解读政策要求,根据自身特性对其产业布局、可用资源等进行现状分析,依据企业长处与不足,制定其阶段性发展目标,充分发掘企业发展潜力,从而实施企业降碳相关举措。碳排放控制最核心的关键点在于降低碳排放总量,重点企业实现降碳要从其产能规模、能源供应、工艺路线选择以及装备水平等方面做好全面剖析,在这些要素都明确的前提下,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先易后难,实事求是,稳步推进。
其三,大力开发碳汇资源和培育负碳,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我国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途径中,除了一味减少碳排放,还应努力探求增汇途径,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从根本上推进“碳汇资源”供给侧改革,助力实现国家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政府方面可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多部门协同合作,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从而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环境以及新生物科技的创新,当化石能源成本不变或提高而清洁能源成本降低时,就会激励企业进行新能源替代和产业升级,主动实施低碳转型。同时企业自身可以加快碳负排等关键技术攻关,建立由“碳吸收”“碳减排”“碳利用”三部分构成的负碳产业链,实现能源转型、低碳经济效益与负碳经济效应的多赢。
其四,增加企业碳收益,激励企业持续碳减排。为了更好实现“双碳”目标,政府需完善碳交易市场以及碳税制度,在鼓励新能源发电和碳市场交易的同时,合理设定高耗能企业碳配额,稳步提升碳交易价格,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随着企业碳配额的减少将引起碳交易价格的上涨,从而提高企业的碳排放成本和碳减排收益。除此以外,随着低碳消费理念的深入,企业低碳产品也会越来越受市场欢迎,使得企业能够通过获取低碳产品溢价的方式获得低碳收益,从而为企业持续减碳提供持续的经济激励。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