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规模突破19.05万亿的背景下,私募圈也是大事不断。
每经记者 杨建 每经编辑 何剑岭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643980
近期私募圈可谓是大事不断!继一哥王亚伟的千合投资前期注销之后,近期更是闹出王亚伟的“爱徒”崔同魁从千合资本离职。另外,前期闹得沸沸扬扬的百亿级量化私募鸣石投资的“代持门”股权争夺大战之终于在本周落下帷幕,据启信宝信息显示,鸣石投资法定代表人由李硕变更为袁宇,实控人也变更为袁宇。
在今年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规模突破19.05万亿的背景下,私募圈也是大事不断。据《中国证券报》报道,百亿私募千合资本旗下投资经理崔同魁于近日离职,而崔同魁在华夏基金时曾是王亚伟的“爱徒”,在千合资本期间也是除了王亚伟之外唯一的基金经理,选择离开千合资本多少让人不解。据基金业协会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千合资本备案的从业人员信息中,已经没有崔同魁的在职纪录。
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崔同魁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加入华夏基金,师从王亚伟,在华夏基金先后担任机械、地产行业研究员,之后还担任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
2012年,王亚伟从华夏基金离职,正式“奔私”创立自己的私募公司千合资本。启信宝数据显示,从千合资本的股权结构来看,王亚伟持股90%,陶勤持股10%。2015年,崔同魁加入了千合资本。加盟之时,崔同魁获得独立管理产品的权限,并被业内称作王亚伟的“关门弟子”。2015年4月,崔同魁发行了他在千合资本期间的第一只产品千合紫荆1号。
公开信息显示,崔同魁的投资理念是以成长股投资为主,兼顾逆向投资,选股偏重符合产业发展趋势、业绩可持续快速增长的公司,不拘泥于某个赛道。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崔同魁管理的华润信托-千合紫荆1号今年以来截至10月15日的收益为11.2%,目前单位净值为3.0259元。而王亚伟管理的华润信托-千合紫荆精选A期,今年以来截至10月15日的收益为11.2%,目前单位净值为3.0258元,从净值曲线来看,崔同魁和王亚伟管理的这两只私募产品的净值曲线几乎相同。
实际上,市场一直对王亚伟在“奔私”之后出现的投资业绩巨大反差质疑不断。
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王亚伟执掌的千合资本近几年的投资业绩不如人意,直到今年千合资本旗下的产品才出现一波明显的“触底反弹”。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9月14日,千合资本代表产品今年以来的投资收益率超过12%。王亚伟管理的昀沣2号今年以来截至8月17日的收益29.72%,单位净值为1.7877元;管理的昀沣3号今年以来截至8月14日的收益为29.26%,单位净值为1.1553元。从净值曲线来看,后者曾一度跌破面值1元,之后又爬坡回到水面之上。
而王亚伟可能更多地是将精力聚焦于一级市场。9月26日,由王亚伟担任法定代表人、总经理的千合投资有限公司确实已注销,类型是“主动注销”。不过,王亚伟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股权平台还有上海晞恒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千合弘鼎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前者在管基金数量为17只。上海晞恒资产的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为刘炀,管理规模在10亿只20亿之间。从基金业协会的信息来看,刘炀曾在2012年10月至2014年9月期间担任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的销售人员,之后在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在千合投资有限公司担任研究员。
除了崔同魁从千合资本离职之外,近期百亿级量化私募鸣石投资股权争夺大战也是资本市场热议的话题,整个股权纠纷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随着事件的发酵,越来越多的内幕浮出水面,尤其是鸣石投资创始人袁宇曝出“股权代持门”之后,市场更是质疑不断,因为监管明确严禁股权代持。不过,之后双方冷静之后握手言和,鸣石投资8位核心人物在10月18日发布联合声明称,双方已妥善解决分歧,将立即办理工商登记。
启信宝最新数据显示,上海鸣石投资在2021年10月20日出现了变更事宜,袁宇担任公司执行董事,而李硕退出。从持股比例来看,上海松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从35%上升到85%。另外,从投资人来看,李硕退出,鸣石投资的法定代表人也由李硕变更为袁宇,袁宇现在的持股经过穿透之后的比例为61.625%。
近年来私募行业飞速发展,行业繁荣的泡沫掩盖了很多问题,现在一些问题已经逐渐暴露出来,从根源来看,还是因为公司管理规则不清晰、利益分配不平衡。而明星私募基金在发展壮大之后,因为利益分配问题而分家的情况并不少,可谓是“财散人聚,财聚人散”。
对于这一现象,玄甲金融CEO林佳义表示,这是由于行业处于早期加速发展过程,行业门槛低,从业人员参差不齐,在一些利益及大是大非面前就将客户利益弃于不顾。可以预见,行业发展也将会面临多轮洗牌,随着行业门槛的不断提升,行业规范、监管未来也能得到更成熟的体系化建设。至于明星私募“分家”的现象,部分是源于策略、经营理念分歧,这些和平“分家”是常态,但国内私募更多是基于利益分歧以及其他原则性问题而导致的“分家”。
私募排排网研究主管刘有华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利益分配不合理、投资理念不合成为了私募“分家”的主要原因。这些风险都会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和磨合期,不会在一开始就暴露出来,投资理念不合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共事之后才会发现,而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矛盾则往往发生在私募规模不断做大之后。另外,寻找更好的发展也会是私募“分家”的原因。但总的来说,私募“分家”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其实私募“分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分家”的过程中,出现有损投资者利益的情况。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