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贺娟娟 每经编辑 杨欢
昨日(9月26日),“东北限电”登上热搜。因事发突然,当地不少居民措手不及,甚至有人遭遇了险些丧命的惊魂一夜。而关于此番停电原因,暂无权威信息解释,当地供电公司的答复是“电力供需紧张,整个电网有崩溃危险”“会优先恢复居民用电,但目前时间未知”。
将时间线略往前延伸,9月15日,陕西榆林市发改委发布关于确保完成2021年度能耗双控目标任务的通知,亦曾引发较高关注。根据通知,新建成“两高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本年度新建已投产的“两高”项目,在上月产量基础上限产60%。同时要求,榆林电解铝企业9月压减产量50%,供电部门限制控电50%。调控时间为2021年9月-12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巷评:眼下这场大规模限电不是突然发生的。今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多个省份陆续发布了“有序用电”的通知。而进入9月,有序用电变成拉闸限电,甚至出现大规模停电、停产。江苏、广东、浙江等化工大省对数千家企业采取了“开二停五”“限产90%”等措施,江苏泰州、南通等地直接停电放假20天;煤炭大省山西要求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行业执行错峰生产,列入清单的重点企业多达 143 家;宁夏则要求高耗能企业停限产一个月……
不少上市公司亦受影响。中秋节后,晨化股份、天源股份、*ST橙星等多个上市公司发布停产公告。
上述还主要是工业领域,普通人难有直接感知。但“东北限电”已是范围扩大至居民用电,造成部分居民生活失序,且影响还在扩散。
为何形势如此严峻?目前已有诸多分析。原因之一是供需错配。需求端来看,疫后复工复产,叠加大体量的国际订单,工业用电需求大增,居民用电近年来亦升幅明显;供给端来看,煤炭价格屡屡破千,导致电力成本居高不下,电价不可随意调控,煤电厂只能亏损发电,一些中小型电厂的资金链直接被高涨的煤价拖垮,部分电企不得不被迫“停电停产”,进而又加剧了“电荒”现状。
深层次原因则与“减碳”有关。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确定,中国碳达峰的步子在明显加快,需要各地倒排时间表,大力推进。但与此相对的是,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4成以上城市能耗强度不降反升,包括陕西在内的9省(区)被列为一级预警地区。随着2021年终大考逼近,被“点名”的地区积极采取措施,尽快改善能耗问题,限电、甚至停电、停产就是有效手段。
不过,若认为是政策突然加码导致此番突击式停产限电,显然与事实不符。《人民日报》旗下公众号侠客岛9月26日发文说得很明白:能耗强度约束制度已实施10多年,“能耗双控”执行近6年,不存在临时加码。各地全力优化能耗指标、不惜关停生产甚至影响居民生活用电的“一刀切”做法,实际是“开学前狂补作业”。
目前,各地仍在陆续出台限电措施。从当前形式来看,今年四季度限电限产会大概率会进一步加码,随着“双控”工作推进,或有更多地方限电措施延续至年底。而陕西榆林已率先表明了态度。
未来还有哪些长效措施,产业如何调整,技术如何升级等,考验着多方智慧。只是,事涉大众,希望执行硬性标准的同时,也能体现更多人文关怀。
今年教师节当日,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了一份《陕西省人民政府2020年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自查自评报告》,其中提到了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
落实好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陕西省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工作方案》,解决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过高的问题。开展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情况和规范办学情况核查,对整改不达标的按规定停止办学。加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财务行为全流程监管。开展“公参民”学校专项治理,力争到2022年底基本消除“公参民”办学模式,2023年底彻底整改到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巷评:陕西“公参民”义务教育学校具体有多少所,目前没有权威数据。但按照教育部此前通知的要求,各地8月底前需完成专项摸底排查,理清产权和责任关系,制定分省分年度工作方案,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备案。如今已近10月,陕西方案或已报备。此次更是明确了2022年“基本消除”、2023年“彻底整改”的时间节点。
随着“公参民”治理大幕拉开,困扰西安多年的“择校热”已有降温,而相关政策的出台也意味着,民办学校“无限扩张”的时代也将终结,不久之后,将有一批民办学校转为公办、或直接停止办学。日前,位于咸阳的西工大启迪中学和陕师大金泰丝路花城学校更名,就一度引发社会密切关注。
未来两年,将成为陕西“民转公”的关键期,哪些民办学校转公、停办,相关治理成效如何等,拭目以待。
今晚(9月27日),第十四届全运会将在西安奥体中心体育馆举行闭幕式,但关于全运会的关注与热度仍在持续。日前,仲量联行JLL从房地产视角,为全运会对西安城市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角度。
根据仲量联行JLL的分析,随着全运会推进,西安道路网和地铁网密度大幅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外拓将城市商业地产市场边界不断向外延伸,“多中心”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而加速区域开发和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低成本、高性价比的产业办公楼供应量急剧上升。未来三年,将有71.6%的新增办公面积来自新兴板块的产业园项目。
图片来源:仲量联行
此外,“全运经济”时代,科技创新驱动市场增量结构变革成为市场需求来源的破局之道。此次全运会呈现出的“智慧科技”场馆,是西安科技创新的最好体现。
图片来源:仲量联行
以西安市甲级办公楼市场为例,从2016年至今,科技互联网企业的扩张速度惊人,从占比不足8%的第五位跃居如今的20.7%,与排名首位的需求占比不相上下。
随着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我国民营企业在疫情冲击下展现出超强韧劲。9月25日揭榜的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民营企业500强去年营收总额达35.12万亿元,资产总额50.73万亿元,税后净利润1.97万亿元,均实现增长。
陕西5家企业入围该榜单,分别是迈科集团(49位)、东岭集团(55位)、隆基股份(176位)、龙记泰信(183位)、荣民控股(231位)。
今年上榜企业数量与去年保持一致,但陕西“第一民企”的头衔却有变化。近年来始终稳居第一的东岭集团,此次排名较2020年下滑16位,区域排名第二;迈科集团则由去年的46位升至49位,领先东岭集团6个身位,夺得陕西第一民企的宝座。
教师行业,尤其是体制内从教,受到了越来越多求职者的追捧。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年的教资报考人数与2018年对比,激增了38.5%。2020年的数据暂未公布,但综合各省份数据,已有千万人报考教资。究其原因,除了经济体制内“稳定”的巨大诱惑,教师独有的寒暑假、以及不错的待遇也颇具吸引力。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 图片来源:谷雨数据
根据腾讯旗下研究机构“谷雨数据”相关统计,以各行业城镇类非私营单位的数据作为参考,教育行业以97681元的平均年收入,处于全行业中上游,高于平均。
当然,相比计算机、金融业有较大差距。考虑到计算机与金融的竞争度和工作量是众所周知的大,教育业待遇的“中上游水平”,会抚慰到不少人。
图片来源:谷雨数据
分地区来看,东部沿海省份的体制内教育业的年收入位居前列,容易理解,尤其是北京教师平均年收入达181240元,妥妥的中产阶级。而深圳、珠海、厦门等沿海城市,中小学教师的高薪传说,闻名遐迩,吸引高材生们前赴后继。
西部地区,如西藏、重庆、青海、云南等地,收入排名也整体靠前。结合当地的购买力,这可能是一份可观的收入。
教师平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省份还有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令人比较意外的是教育大省陕西,教师平均年收入78636元,仅超过广西、湖南、河南、山西四地,在全国范围内倒数第五(不含港澳台)。
区域竞争中,科技创新力度也成为一个权重越来越高的指标。9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4393.1亿元,比上年增加2249.5亿元,增长10.2%。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0%,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
分区域来看,截至2020年底,我国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广东、江苏、北京等地,其中,广东、江苏是仅有的两个超过3000亿的省份,2000亿以上的还有北京。
西北五省2020年R&D经费投入普遍不高,但投入规模差距较大,陕西(632.3亿元)稳居第一,约6倍于第二名的甘肃(109.6亿元),更是青海(21.3亿元)、宁夏(59.6亿元)等的10倍及以上。
图片来源:智妍咨询
对比各省市2020年R&D经费投入强度,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和陕西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4%。其中,GDP排名仅位列全国第14位的陕西,是唯一研发投入强度跑赢全国大盘中西部省份。过去十年,陕西省R&D经费投入总量翻了一番,以年均13%的增速高效发展;整个“十三五”期间,陕西省R&D经费投入强度年均达到了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有观点分析指出,陕西突出的高教资源是一个重要因素,另外,西安三星也应该功不可没。据统计,2020年三星的总研发经费投入居全球第四,与华为大致相当。
具体到城市,以2019年的部分城市数据作参考,北京、上海、深圳,是仅有的三个研发投入规模超过1000亿的城市;西安、南京、成都等地都在400亿级别,相差并不大。但在投入强度方面,北京一枝独秀,达到6.31%,西安仅次于北京位居第二,达到5.2%。此外,陕西省内的杨凌示范区R&D经费投入强度也达到了2.9%。
9月24日,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共同编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发榜。该榜单被誉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晴雨表”,在全球金融界颇具影响力。
最新一期(第30期)榜单显示,“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旧金山、上海、洛杉矶、北京、东京、巴黎。有分析称,此次排名,意味着香港的金融地位重返巅峰, 全球金融中心再现“纽伦港”格局。
进入全球金融中心榜单的中国内地城市还有上海(6)、北京(8)、深圳(16)、广州(32)、成都(37)、青岛(38)等地。西安位列全球第115位。
虽然与今年3月份第2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相比,西安在全球的排名下降了3位,但西安依旧表现出较强实力,位列中国内地第11位,北方城市第5位,也依然是整个西北地区唯一上榜城市。
图片来源:搜狐城市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西安实现金融产业增加值1069.98亿元,金融业在GDP中占比10.7%,超过广州、武汉等地,但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存在较大差距。
国际医学倡议兜底式增持引来关注函,股价已连跌3个月
近期国际医学引来不少关注。先是9月中旬国际医学公告称,收到刘建申提交的《关于向公司全体员工发出增持公司股票的倡议书》,此份倡议书直白点说,意思是凡员工购买自家股票,未来一年内,赚了算自己的,赔了公司兜底。
随后,国际医学便收到了深交所发来的关注函,要求说明实际控制人本次增持倡议的原因及目的,是否存在配合相关股东减持的情形等。
近日国际医学公告回复,是鉴于公司医疗服务主业良好的发展局面,结合目前的股价位置,以及刘建申本人对公司管理团队与公司未来持续发展的信心。此外,目前公司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未提出处置上市公司股份的计划,因此,该次倡议员工增持公司股票不存在配合股东减持的情形。
公开数据显示,国际医学2021年上半年收入大幅增加,但净利润仍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6月2日至9月15日期间,公司股价最高跌幅为55.12%。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