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星 每经编辑 裴健如
“有着百年历史的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面临从驱动动力、控制方式到产品形态、运行管理的全方位转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司司长卢卫生在日前召开的202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表示。
当前,在全球碳中和共同愿景下,电动化已成为国内外汽车产业实现低碳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汽车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续超前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处于由政策引导向市场驱动转变的攻坚期。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也认为,发展高质量新能源汽车是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环节和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目标或提前完成
中汽协数据显示,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已超国内历年全年产销量,分别达150.4万辆和147.8万辆,均同比增长两倍,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从今年上半年的9.4%提升至10%。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古惠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当前发展态势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将提前实现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占比20%的目标。”
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在2025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其中,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要达到20%左右。
图片来源:摄图网
卢卫生认为,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人到半山,船到中流”的发展阶段,要充分发挥产业体系优势和规模市场优势,抓住发展重要机遇期和关键窗口期。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问题和挑战。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仍面临中国品牌汽车大而不优的问题,企业数量较多但资源投入分散;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偏高、安全可靠性使用便利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渠道还不够通畅等长期性存在的发展问题,还要应对行业发展的新问题,如网络数据安全问题等。
下一步,相关主管部门将加大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据辛国斌介绍,工信部将研究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标准,推动企业健全安全运行监测体系,加大产品一致性检查力度,组织企业开展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升级等方面自查,加强软件升级备案管理,研究编制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技术规范。
卢卫生也表示,国家发改委要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动力电池等关键系统质量安全性能,完善新能源汽车信息数据采集、传输、储存、使用标准规范,保障行车和数据安全。
车企加速电动化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共识。
作为碳排放重要部门,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续超前认为,实现“双碳”目标要求汽车产业加速电动化转型。
解振华也表示,发展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等零碳汽车是交通领域技术竞争的高地之一,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举措。
基于此,各车企也在积极行动,包括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广汽集团、长安汽车等国内主流车企均已完成战略规划。
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广汽集团发布GLASS绿净计划,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据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兴亚介绍,到2025年,广汽集团力争整车销量350万辆,新能源销量占比超25%。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王国强则透露,除个别特殊需要车辆外,红旗品牌全系产品到2030年将全面实现电动化。
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李伟表示,到2025年,长安品牌销量将达到3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35%;2030年销量将达到45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60%。
东风汽车方面则制定了3个“一百万”计划:到2025年,商用车、自主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达到100万辆。在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看来,实现“双碳”目标将加快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尤其是推动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为我国汽车产业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增强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创造新的历史契机。
燃料电池车商用需大幅降本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7月,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为11.3GWh,同比增长125%。2021年1~7月,中国动力电池累车装机量为63.8GWh,同比增长183.5%。
装车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作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却存在低温充电慢、续航里程降幅大、高温安全性差等技术难点问题。
“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焦点主要集中在动力电池等核心部件研发与产业化方面,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谁就能在新的竞争赛道中拔得头筹,赢得未来。”续超前认为。
据续超前介绍,科技部已经开始部署新体系动力电池,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等技术,开展无钴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研发。
值得注意的是,燃料电池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方向之一,且目前已启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用以推动汽车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水平。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看来,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是氢能应用的突破口。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辛旭 摄(资料图)
“目前燃料电池发动机贵,导致一辆燃料电池车的售价是燃油车的两倍到三倍,同时加氢站建设费用高,每个加氢站需1200万元到1500万元。”衣宝廉认为,“我们要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关键材料与部件的批量生产,大幅度降低燃料电池车、加氢站建设和氢源的成本,尽快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
巴拉德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亚太区销售与市场总监余凌也认为,降低成本是实现燃料电池商用化应用的关键。“未来三年,公司燃料电池成本将在现有基础上降低70%。2025年或2030年后,随着燃料电池车成本不断降低,才能真正实现商业化。”余凌说。
“除解决卡脖子技术和实现批量生产外,还要解决燃料电池的技术发展,才能实现燃料电池乘用车应用的商业化。”衣宝廉表示。
据了解,要降低氢燃料电池电堆成本,必须提高电堆的比重率,同时实现电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双极板、膜电极三合一和电堆等关键材料的批量生产。
事实上,针对用氢成本偏高和重载商用难的问题,科技部开始推进高密度车载储氢攻关,同时也在强化氢的制造、储存、运输全链条疏通,带动氢能供应体系为加氢站配套设施建设和氢能关联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