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围绕支撑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对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进行精准优化调整,全市产业生态圈优化调整为12个,产业功能区调整为66个(首批确定58个,战略留白8个名额)。除数量外,成都对产业功能区空间范围也同期进行了“瘦身”。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实习记者 刘雅玲 每经编辑 杨欢
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地图(2021版) 图片来源:成都发布
8月19日,成都市召开“突出创新驱动 强化功能支撑 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2021成都市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优化调整后名录。
成都围绕支撑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对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进行精准优化调整,全市产业生态圈优化调整为12个,产业功能区调整为66个(首批确定58个,战略留白8个名额)。
除数量外,成都对产业功能区空间范围也同期进行了“瘦身”。据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杨羽介绍,每个功能区规划建设范围将原则上不超过50平方公里,同时,瞄准主攻的细分领域和未来赛道,策划一批1平方公里左右的产业社区\科创空间进行承载,提高产业集中度显示度,推动产业功能区内涵式发展。
全市12个产业生态圈的调整,重点是4个产业生态圈的整合与筹建。
杨羽指出,将原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进行细分,构建了“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和“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将原会展经济、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商贸、文旅(运动)等产业生态圈进行整合,构建了“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圈”和“新消费产业生态圈”;将原都市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圈合并,构建了“都市农业和食品产业生态圈”;新筹建了“碳中和产业生态圈”。
而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的情况,从结构上来看,产业方向选择的重要依据,充分遵循先导产业选择和布局规律,基于对前沿技术、产业热点的研判,捕捉产业发展机遇。
其中,第一批次58个产业功能区将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包括先进制造业类功能区32个(占比55.2%)、现代服务业类功能区21个(占比36.2%)、农业类功能区5个(占比8.6%),新经济6种形态分别有一个产业功能区承载发展。
从布局上来看,围绕13项城市核心功能,作为生态圈和功能区目标定位的方向指引。
其中,高新区和五城区重点布局都市工业、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和新经济类功能区;淮州新城、简州新城和大港区重点布局先进装备制造业功能区;国际空港、国际铁路港重点布局开放经济及出口加工制造业功能区;西控区域布局生态工业功能区。
在天府国际生物城示范带动基础上,此次调整还进一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新增2个跨行政区的产业功能区,包括由成都高新区和武侯区共同打造“华西医美健康城”,以及由青白江区和金堂县共同打造“成都欧洲产业城”。
突出创新驱动,必须瞄准主攻的细分领域和未来赛道,提高产业集中度、显示度,发挥科技对产业功能区的强化支撑功能。
一方面,此次提出的“适度留白”战略,将探索实行“揭榜挂帅”模式,按照“城市需要什么主动创造什么”“谁能干就让谁干”的理念,推动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优化调整。
据杨羽介绍,预留的8个产业功能区名额,将聚焦未来科技、未来医学、工业机器人、工业设计、氢能、数字文创、医美等细分领域,“揭榜挂帅”一批新的产业功能区。
另一方面,对于面向未来提升成都传统优势领域发展,此次调整也着墨颇多。聚焦数字经济,成都经信局副局长朱健介绍,2020年成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处于全国城市前列。对于“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建设,主要功能定位构建“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
他指出,成都将主动迎接数字时代,聚焦数据服务、人工智能、5G、高端软件、数字文创等细分领域,以成都科学城、成都新经济活力区、天府牧山数字新城、天府数字文创城、成都欧洲产业城为重点支撑,积极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产业发展,培育增长动能。
此外,成都还将进一步通过导入科创资源,进一步赋能功能区建设。
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旭表示,目前,成都正在建设科创资源地图,已完成包括专家人才、创新企业、高校院所、研究机构、投资基金、服务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载体、创新平台、大型科研仪器设施、重大科技成果等在内的2万余条科创数据集聚入库。
同时,成都还梳理形成了“国家级创新平台科技资源”“国内外科创空间专业化运营机构”两张清单,二者分别包含了851项国家级创新平台科技资源信息和4大类52家高质量运营机构资源信息。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