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孙磊 每经编辑|董天意 卢祥勇
出生于1981年的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第三次带领自己创办的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8月12日,成立于2015年的理想汽车以股份代号“2015”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开始交易,实现了一年多时间里的第二次IPO。随着“敲锣”仪式的完成,理想汽车也成为继小鹏汽车(9868.HK)之后第二家在港股实现上市的造车新势力。
来源:理想汽车官方微信
理想汽车此次IPO发行价118港元/股,截至中午收盘与发行价持平,市值2421亿港元。盘中股价一度跌至115.5港元。
截至周三美股收盘,理想汽车(NSDAQ:LI)报收30.72美元/股,市值为278亿美元。自今年4月股价低点以来,理想汽车美股市值已接近翻番。
创业这几年,理想汽车只卖一款车,但一年营收近100亿元,至今累计交付量约72000辆。
下一站,A股?
自2020年7月登陆美股纳斯达克以来,不到一年时间,理想汽车又启动了港股上市计划。
作为第二家在港股上市的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回归港股的速度不可谓不快。此前有消息称,理想汽车已于5月底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将以双重上市的方式回归港股,而据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透露,理想汽车在美股上市后就启动了港股上市。
对于理想汽车快速回归港股,一位不具名投资者告诉记者:“造车新势力即将迎来一波新的IPO热潮,而目前的市场资金有限,香港股市机构较多,他们不会在同一行业给过多企业下注。所以想引入充裕的资金,上市就要早。谁先实现上市这一动作,谁就有可能抢到先机。”
在该投资者看来,理想汽车率先在港股上市还有利于在与小米、百度等新入局造车企业的竞争中等占得先机。“当前,小米这些新造车企业刚起步,还未能有产品问世,而当前在港股上市,将有利于其争夺市场份额和建立品牌地位。”该投资者说。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根据理想汽车此前的规划,其计划在2025年达成160万辆的销量目标。平安证券认为,为进一步扩充市场份额,理想汽车需要扩大研发投资和新车型的开发,扩大产能和销售渠道。为应对未来持续的高投资,理想汽车已加大现金储备,寻找外部融资渠道已成必然。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此前在小鹏汽车回归港股时曾告诉记者:“在造车新势力的竞争格局进入战国时代后,每家公司都在致力于储备更多的粮草。”在何小鹏看来,一个新造车企业在发展初期(0~1阶段)需要约200亿元,企业在长远的发展阶段(1~100阶段)则需要超300亿元。
根据理想汽车公告,此次IPO国际发售及香港公开发售的最终发售价均定为每股发售股份118.00港元。假设超额配售权未获行使,按发售价每股发售股份118.00港元计算,理想汽车将收取的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估计约为115.5亿港元。
对于理想汽车是否存在双重上市后又在A股上市的可能性,沈亚楠告诉记者:“无论是美股、港股,还是A股都是理想汽车融资的渠道,理想汽车之后不排除回归A股的可能性,目前内部已在研讨阶段。”
每日经济新闻此前报道,在李想看来,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的对手包括特斯拉、小米、百度等新玩家及传统车企,他们在资金储备上都十分充足,正如“打仗”时后勤储备的重要性,对于造车而言,资金肯定是越充裕越从容。
截至目前,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三家企业仍未能实现“自我造血”,仍处于亏损状态。
“蔚小理”开启新一轮卡位赛
专注香港资本市场的瑞恩资本分析称,理想汽车此次进军港股吸收资本并不是其直接目标,布局研发技术,抢占新能源风口,才是理想汽车更看重的。
对于此次IPO募资用途,理想汽车招股书中透露,募集所得款项净额的45%于未来12~36个月分配至以下研发用途:20%将为研发高压纯电动汽车技术、平台及未来车型提供资金;15%将为研发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技术提供资金;10%将于未来12~30个月为研发未来增程式电动汽车车型提供资金。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孙桐桐 摄(资料图)
从招股书中可以看到,理想汽车将采取增程式和纯电动两条技术路线并行的发展方式。“理想汽车采用的是双轮驱动方式,不同产品应对不同的用户群体。有充电条件的用户可以选择纯电动车,有里程焦虑的则可选择增程式电动车。”沈亚楠告诉记者。
根据理想汽车港交所聆讯后文件,理想汽车计划在2022年推出X平台上的首款产品——全尺寸豪华增程式电动SUV,并于2023年在X平台上推出另外两款SUV。此外,自2023年起,理想汽车计划每年至少推出两款高压纯电动车型。
分析认为,此前聚焦于单一产品的理想汽车通过技术优势、单一车型零部件采购成本优势等,能够将费用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沈亚楠告诉记者,理想汽车每款车的研发费用大约为25亿元。这也意味着,要从单线作战改为多线作战,从技术研发等来看,理想汽车将面临发展纯电产品的资金压力与挑战。
从销量来看,理想汽车依靠一款增程式产品理想ONE与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同属一个梯队,但纯电产品方面,理想汽车尚为空白。目前,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分别在电动车补能和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已有一定的用户口碑,而在行业“内卷”的背景下,理想汽车能否在纯电领域再下一城值得关注。
8月11日,乘联会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乘用车7月零售销量达到22.2万辆,同比增长169.4%。从渗透率来看,7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为14.8%。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预测,2025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或超25%,2030年有望突破50%。在此背景下,各新能源车企也在加紧布局。
具体来看:
7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24.6万辆,环比增长5.1%,同比增长202.9%。1-7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133.9万辆,同比增长227.4%。
7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22.2万辆,同比增长169.4%,环比下降3.2%。1-7月新能源车零售122.9万辆,同比增长210.2%。
从品牌看,比亚迪销售5万辆,雄踞第一,理想交付8589辆、小鹏8040辆,而特斯拉的国内销量为8621辆。
蔚来汽车在7月销量为7931辆,较6月减少152辆,丢掉了保持两年多的造车新势力单月交付量冠军宝座,并落至国内造车新势力第3位。蔚来汽车方面表示,因芯片及电池短缺等问题,蔚来汽车的全供应链产能在7500辆以上。
不过,从前七个月的累计销量来看,蔚来汽车依旧居于首位。数据显示,蔚来2021年前七月累计交付达49887辆,超过去年全年交付量。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紧随其后,分别达38778辆和38743辆。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孙桐桐 摄(资料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