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朱万平 文多 魏官红 梁枭 汤辉 实习记者 范芊芊 每经编辑 文多 陈俊杰 宋思艰
两年前的2019年7月22日, 首批25只科创板股票开始交易。
两年时间,科创板从无到有,从25家首发企业发展壮大到超310家公司(数据均截至7月15日,下同),板块市值从开市当日的5500亿元扩大到4.9万亿元,它的科创属性也愈发成熟。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就将科创板的成绩总结为“提高了A股的包容性和市场化程度”:它让非营利、VIE架构、同股不同权、分拆的企业也可以上市,还打破了此前IPO发行市盈率23倍的红线,“可谓成绩显著”。
在科创板开市两周年之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板块进行剖析,以便投资者了解硬科创属性的投资价值、板块的运行情况。
透视科创板公司属性:至少有四个硬科技底色
硬科技底色一:信息技术公司成排头兵
“总体而言,科创板树立起了‘硬科技’形象。尽管有少数公司被质疑科创属性不足,但不少标杆还是不错,市场也发挥了价值发现作用。”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科创板在生物医药、半导体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方面,已形成了一些集聚效应。
科创板公司的行业分布是体现板块硬核科创属性的第一点。
科创板支持和鼓励“硬科技”公司上市,重点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已经上市的310家科创板企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板块的企业独领风骚,达到108家,占比35%,其次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占比达到17%。
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现在处于信息技术革命阶段,计算机技术相关的技术突破可能比较多,因此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板块的企业数量会多一些。
新一代信息技术板块的企业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可谓进了“火箭班”。截至7月15日收盘,在科创板总市值TOP10的企业中,有6家企业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据半壁江山。
在7家千亿级市值的科创板公司中,中芯国际的总市值超4000亿元,大幅领先其他公司,金山办公也在奋力向两千亿元市值大关迈进。另外,中微公司作为科创板首日上市公司,挺进千亿级市值,不得不说是优等生中的“战斗机”。
硬科技底色二:研发投入决定净利高低
体现科创板硬核科创属性的第二点是财报中的公司数据。
最为直观的数据自然是研发投入。2020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与营收之比的中位数为9%,研发人员占公司人员总数比重平均为28.6%,平均拥有发明专利104项,均高于其他板块。
科创板中2020年研发支出超10亿元的企业共有7家,中芯国际以近50亿元的研发支出独占鳌头。
在已上市的科创板企业中,研发人员占比最高的10家公司均来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产业,有7家企业的研发人员数量占比超过80%。研发支出占比最高的10家公司也均来自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且生物产业公司占据了9个席位。可以看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的公司在科创投入方面领先市场。
中芯国际也是2020年科创板公司归母净利润之王。整体来看,实现净利润10亿元以上的公司有10家。除了中芯国际所代表的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同比增长最为喜人,其次为新能源板块。不过,受新冠肺炎疫情、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也有部分公司出现业绩下滑和亏损,生物产业在2021年能否持续实现业绩高增长,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不过,在营收方面,中芯国际并未进入三甲。在310家公司中,有6家公司实现营收超过100亿元,有88家企业2020年营收超10亿元,占比近三成。247家公司实现营收同比增长,营收增速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大多为生物产业。
硬科技底色三:政策支持硬核科创属性
来自顶层设计的上市标准设计,既体现了科创板的“试验田”作用,也体现了板块对硬核科创属性的支持。
“科创板设置了更宽容的上市标准,目前已有20多家未盈利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对特殊公司或重要公司也有特别支持,VIE架构和红筹企业也有成功登陆科创板。”一位投行人士表示,“这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310家公司当初在面对科创板的五款上市标准时,选用上市标准一的公司最多,达到270家。
在特殊标准中,使用特殊表决权上市标准成功登陆的仅优德刻-W一家,使用红筹股上市标准IPO通关的则有中芯国际、华润微、九号公司-WD3家。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按上市标准五发行上市的共有8家公司,即对公司不仅不要求利润、现金流,甚至不要求营收。这8家公司均来自研发开支大、前期收入低、之前选择在境外上市的生物产业。
7月19日,杨德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科创板主要是支持新经济企业上市,而新经济企业的特点就是现在还没有盈利,主要是看未来。因此对于科创板上市公司,重点关注的是未来及代表未来成长性的指标,而不是现在业绩如何。生物产业属于经济转型受益的行业,更多的是前期投入比较大,未来最可能放出利润。
两年来,这些上市时未盈利公司的股价表现如何?大多在上市后稳步上涨,其中7家涨幅更是超过100%(截至7月19日)。
硬科技底色四:超六成董事长硕博学历
作为科创板公司舵手的309位董事长,整体学历水平也在两市各板块中独树一帜。
据记者统计,在科创板全部上市公司中,有78位博士学历的董事长,占比超过25%,是两市整体水平的两倍。如果再放宽一点,把统计指标放到硕士以上,则科创板已有199位硕士、博士学历的董事长,占比逼近65%。
另外,大量非博士学历的董事长也有“总工程师”“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头衔。从这一点来看,科创板的含金量无疑是有保障的。
在高学历人才掌舵的同时,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体制和机制也更灵活。目前,科创板大幅放宽了股权激励的实施条件,已有超过110家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约占科创板公司约40%,这也有效调动了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若将学历结合年龄层来看,不难发现,40~59岁的科创板董事长中,硕博比例均超过65%。这个年龄段也是科创板董事长的主流人群,占总人数的81%。而30~39岁的董事长只有10位,“90后”董事长只有亚辉龙的胡鹍辉1人。祥生医疗董事长莫善珏是所有董事长中最年长的,已过八旬,北京大学毕业的他,56岁时才与另7位技术人员离开原国营单位,创立了祥生。
观察科创板公司现状:主要显示五个数据特色
在了解了科创板的科创属性这一第一特点后,还能通过更多数据,对当前板块的趋势有进一步的理解。
特色数据一:股价首日有大涨与破发
经过两年运行,科创板企业IPO定价更趋成熟和有效,凸显了科创板的高度市场化特点。
开市之初,科创板股票较为稀缺,市场更加偏向“卖方市场”,拟IPO公司和承销商的话语权相对更大,掌握定价权,而随着科创板快速扩容,市场标的越来越多,在流动性变化的背景下,风向变了,市场更偏向于“买方市场”。这表现在一级询价市场上,买卖双方博弈激烈,不少卖方价格被压低。根据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两市共243家IPO公司,其平均首发市盈率(摊薄,下同)为29.19倍。而在科创板,今年以来首发市盈率在20倍及以下的公司比比皆是。分季度来看,今年二季度的平均发行市盈率又明显低于一季度。比如今年6月上市的铁建重工首发市盈率只有11倍。
虽然在发行价上博弈激烈,但是在二级市场上,绝大多数科创板公司上市后大幅上涨,其中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00%的就有205只个股,占比超65%。今年6月23日上市的纳微科技,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上涨约13倍,打破了科创板新股首日涨幅纪录,成为两年来的最牛新股。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科创板新股在上市首日大涨,也与“买方市场”下发行价被压低有关,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新股上市首日股价暴涨。例如,龙腾光电的发行价仅为1.22元/股,上市首日暴涨超过7倍。
除上市首日大涨外,也有上百家公司在上市首日后继续大涨。以美迪西为例,其上市首日大涨71%,以71元/股收盘,此后继续上涨超5倍。目前美迪西股价超过470元/股。安恒信息、明微电子等也继续上涨逾3倍。
不过,在激烈市场博弈下,也让许久以来的“新股不败”神话终于走下神坛。目前,科创板破发的股票有20多只。比如开普云,其首发价格为59.26元/股,而以后复权价格计算,截至7月19日,开普云的收盘价为37.3元/股,较发行价跌幅超过37%。
“破发的出现说明市场机制在起作用。我们应该借助这个趋势,让市场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让新股破发常态化,这样从新股发行环节,市场就能起到调节作用,而不仅仅是监管的调节。把监管调节让位给市场调节,这个市场就成熟了。”联储证券投行业务负责人尹中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特色数据二:今年IPO家数同比增六成
科创板正式开市两年来,整体效果较好,科创板IPO保持了常态化运行。
2019年和2020年,分别有70家和145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分别募资824亿元和2226亿元。
截至7月19日,今年以来有96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相比去年同期的59家增长超过60%。这96家公司募资约755亿元,若剔除出去年同期中芯国际IPO募资532亿元的特殊情况,今年以来科创板募资金额也有两位数的增长。
从历年募资总额来看,目前,中芯国际同样一家独大,首发募集资金达到532.3亿元,是位列第二的中国通号募资额5倍有余。可以说,中芯国际是科创板当之无愧的“学霸”。
在首发募集资金TOP10中,有6家公司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公司则有2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各1家。
特色数据三:科创板上市公司来自哪?
从科创板企业地域分布上看,科创板公司的分布与国内科创生产力的地区分布较吻合。
已经上市的310家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共有59家企业名列其中。其次是广东省,同样有超50家公司上市,上海、北京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均在40家以上,也跻身科创板企业地域分布TOP5。
换一个维度看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来源,则可以分为:原新三板挂牌公司,回A股上市公司,A股联营公司或分拆公司。
特色数据四:董事长平均薪酬123万
2020年年薪859.62万元的澜起科技董事长杨崇和,之前一直是科创板董事长的年薪“天花板”。而随着6月30日威高骨科上市,身处半导体这个火热赛道的杨崇和,输给了身处医疗器械行业的弓剑波,而且差距明显。
虽然2020年时威高骨科还没上市,但若依时间为基准来统一横向判断,2020年时弓剑波1196万元的年薪肯定冠绝科创板,放眼两市,高过他的人也是屈指可数。
在两位高年薪董事长的背后,澜起科技、威高骨科的2020年营收均为18.24亿元。不过,两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差距明显,澜起科技为11.04亿元,位列所有科创板公司第十,而威高骨科为5.58亿元。
在澜起科技之上,去年科创板净利润前三甲的公司分别是中芯国际、中国通号、传音控股。它们的董事长周子学、周志亮和竺兆江的薪酬也都不低,分别是693.3万元、63.77万元、495.0万元。此外,君实生物-U、康希诺-U2020年依然尚未盈利,但并没有阻碍董事长熊俊、宇学峰分别获取757.48万元和665.36万元的薪酬。若将中芯国际周子学、传音控股竺兆江、澜起科技杨崇和、君实生物熊俊、康希诺宇学峰的薪酬相加,则已占到科创板董事长全部薪酬3.8亿元的9%。
纵观科创板309位董事长,2020年平均薪资为123万元,这要是放在整个A股是个什么水平?截至2021年5月1日,已披露了董事长薪酬的3580家A股上市公司中,董事长的平均薪酬为103.46万元,低于科创板董事长平均薪酬。
除了上述几位高薪董事长,科创板还有22位董事长2020年向上市公司分文不取。另外,华特气体石平湘、力合微贺臻两位董事长,则仅从上市公司直接获取3.96万元、1.64万元的低薪。
特色数据五:30家芯片公司成产业链
2019年7月,首批25家科创板挂牌上市企业中,5家芯片公司勇当先锋。此后,中芯国际、华润微、中微公司等一批芯片产业细分方向龙头公司相继上市,“科创芯链”渐成规模。
今年6月,上交所副总经理刘绍统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演讲时称,集成电路科创板上市公司已形成了较为完整、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科创板已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集聚地。
分析人士看未来发展:助力实体经济任重道远
目前,科创板普遍较首发价格浮盈丰厚。其中纳微科技、美迪西等浮盈都在10倍以上,20多家公司浮盈在5倍以上,IPO前入股的资本成本较发行价更低,浮盈更丰厚。而在科创板两周年之际,也将迎来2021年的解禁潮。
今年7月,解禁市值占2021年科创板解禁总市值近四分之一,仅次于2020年同期3527.37亿元的规模,成为科创板开市以来第二大解禁高峰。
今年7月将解禁的2300亿元市值中,中芯国际解禁超过410亿元、奇安信解禁396多亿元,寒武纪、君实生物、孚能科技分别解禁超过240亿元、230亿元和210亿元。
解禁高峰来袭背景下,市场难免担忧赚得盆满钵满的初期投资者会落袋为安、集中减持,从而对指数形成压力。
“解禁不是很重要,因为解禁不代表减持。根据我们的测算,目前科创板解禁后的减持比例大概就3%。”广发证券资深策略分析师曹柳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整体来看,产业资本的减持还是比较平稳,没有出现解禁后减持潮的情况。
根据7月14日浙商证券发布的研报,今年以来,产业资本减持规模整体上随解禁规模的变动而波动。其中今年2月中旬为减持高峰期,减持规模在150亿元左右,之后下滑至数十亿元。不过,从今年5月开始,减持规模有所扩大,但尚未超过年初的高峰。
早在去年7月第一波解禁高峰来临时,为缓解可能存在的市场冲击,上交所便出台了减持新规,有了向特定机构投资者询价转让和配售方式减持的实施细则,这种非公开减持,不仅方式更灵活,也减少了对二级市场的冲击。
在展望科创板发展前景时,有分析人士指出,科创板运行两年,尚未经过一轮牛熊周期的检验,未来科创板如何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硬科技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