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渤健抛9.3亿美元橄榄枝欲与诺诚健华BTK抑制剂合作 国内药企授权合作步伐加快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7-14 00:00

    ◎License out开始成为主打自研创新企业的新机会。一般而言,这种模式的开始源于国际巨头药企对国内某研发标的的认可,然后国内创新药企再借助合作方在海外成熟的销售渠道,将自研产品注入海外市场,从而推进产品的国际化。

    ◎目前,国内有越来越多的药企达到lisence out的标准,但相比全球顶尖创新药企业在研发能力和销售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依旧巨大。其中,有营收不盈利是国内创新药企的一大特点。

    每经记者 岳琦    每经实习记者 林姿辰    每经编辑 梁枭    

    国内License out(授权合作)阵营有望再添一军。

    7月13日,诺诚健华(09969,HK)发布公告称拟与渤健达成合作,而抗肿瘤药奥布替尼正是此次合作的纽带。这款于2020年在国内上市的BTK抑制剂,正在向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MS)进军。

    作为全球MS研究领域的领导者,渤健不想放过新一代疗法的机会,并对诺诚健华开出了诱人的条件——1.25亿美元首付款,以及至多8.12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但这还不是摆在中国药企面前最丰厚的价格。今年年初,百济神州(06160,HK)和诺华合作的首付款高达6.5亿美元,君实生物(688180,SH)也因合作获得最高达11.1亿美元的付款。

    国内药企的License out风潮,真的要来了?

    抗肿瘤药进军罕见病,渤健抛橄榄枝

    2020年12月,我国第二款国产BTK抑制剂获批上市,这款名为“奥布替尼”的新药来自诺诚健华,可用于治疗成人套细胞淋巴瘤(MCL),以及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

    而BTK抑制剂的“身份”则为奥布替尼带来更多可能性。作为一种酶,BTK抑制剂在不同类型的恶性血液病中广泛表达,所以在适应症方面有较大探索空间。根据2020年年报,诺诚健华有12项奥布替尼在研,除了10项布局在液体肿瘤领域,还有2项布局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而本次跨国合作涉及到的MS就在其列,奥布替尼针对MS与安慰剂对照的II期临床研究正在多国进行。

    那么,被诺诚健华看中的MS是怎样一种病症?这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疾病,好发于20岁~40岁的中青年人群,女性高发,又被称为“美女病”。因为目前尚无法治愈,现存药物也只能控制病情进展,因此存在高度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根据Frost&Sullivan的分析数据,2018年全球MS药物的市场规模约为23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489亿美元,市场前景广阔。值得注意的是,85%的MS属于复发缓解型MS。这意味着若能被批准用于MS的治疗,奥布替尼将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

    因此,全球MS龙头渤健向诺诚健华抛出金额高达9.3亿美元的橄榄枝,希望拥有奥布替尼在多发性硬化领域全球独家权力,以及除中国以外区域内的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独家权力。对于此次合作,渤健研发负责人Alfred Sandrock医学博士表示肯定:“MS具有复杂性和慢性病特征,而奥布替尼兼具高选择性和中枢神经系统(CNS)渗透性,相较其他BTK抑制剂中具有潜在临床优势。”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如果合作落地,奥布替尼将是诺诚健华第一个lisence out的产品,这意味着诺诚健华能获得临床进展加速、国际化进程加快等好处,而不同于国内发病较少的现状,欧美国家国外多发性硬化较为多见,患病率在100/10万和200/10万之间,市场比较大。

    虽然该项合作能否落地,还要看反垄断审查的结果,但市场已经给出了积极的反应。截至7月13日收盘,诺诚健华报28.65港元/股,盘中最高达到31.8港元/股,创历史新高。

    从license in到license out,国产创新药企迈出国门

    十天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针对创新药和抗肿瘤药发布两份征求意见稿,随后在医药圈引发热烈讨论,医药股股价在随后一周大跌。而这两份文件之所以威力巨大,主要在于其指向的对象——Me-too药。

    作为管理类别的一种,Me-too药与仿制药一样以原研药为样本进行仿照,但在化学结构上却与原研药略有不同,因此成为创新药中创新含量较低的一种存在。由于我国医药企业技术水平有限,背后也缺乏丰厚的资金支撑,国内Me-too药研发在过去几年正有随大流的趋势,被戏称Me-too正在变成“We-too”。

    而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正是lisence out的反面license in(授权引进)。在这种模式下,国内药企先从外国创新药企业买到某款药物的中国区开发权,然后推进其在国内的上市工作,最终迅速变现。因为省去了重金研发的时间和风险,再鼎医药(09688,HK)等公司凭借这一模式很快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

    不过,随着这一模式被国内企业高频使用,项目价格节节攀升,这种赚取研发“效率差”的模式的创新含量也开始被市场质疑,资本开始寻觅自主研发的创新药企,诸多药企走上创新的进阶道路。

    License out开始成为主打自研创新企业的新机会。一般而言,这种模式的开始源于国际巨头药企对国内某研发标的的认可,然后国内创新药企再借助合作方在海外成熟的销售渠道,将自研产品注入海外市场,从而推进产品的国际化。

    在lisence out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医保谈判价格挤压下,继续寻找增量市场的抗癌药PD-1。目前,四个国产PD-1单抗产品,均已经进行过海外授权交易,其中百济神州(06160,HK)与诺华的合作更是创下国内单品种药物授权交易金额最高纪录。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众多产品仍在研发之中,目前包括诺诚健华在内的多家国内创新药企均仍无盈利能力。而通过lisence out打开的国外市场,能否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时间考察。

    in或out要看公司发展阶段,肿瘤药仍是走出去的主力军

    近年来,随着lisence out的药企越来越多,市场对两种模式的讨论越发激烈。在市场热捧走出去模式的环境下,投资者也很容易形成一种印象,即走出去一定比走进来更强。但森瑞投资研究总监何山并不同意这一说法。

    何山认为,这两种模式是药企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选择。对于多数中国药企来说,lisence in能加速研发速度、降低研发风险,还有利于初创公司快速扩张管线、提高公司规模。目前,选择lisence in的药企远多于lisence out的,也是中国创新药行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结果。

    而诺诚健华在内的十几家创新药企能走通lisence out模式,其实还是中国药企研发实力的提升的结果。何山表示,虽然lisence out的主导权在创新能力领先的外国药企手里,但一旦合作达成,国内企业就能收获很多好处,例如降低国外临床的风险和成本,搭上大企业销售网络的便车,通过分成迅速变现。

    “也就是说,lisence in是研发能力不足下必需的手段,而lisence out是研发能力提升后的产品国际化选择。”

    目前,国内有越来越多的药企达到lisence out的标准,但相比全球顶尖创新药企业在研发能力和销售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依旧巨大。其中,有营收不盈利是国内创新药企的一大特点。

    对此,何山认为是正常现象。“早期lisence out的更多是恒瑞医药等大药企。而最近两年,新型生物制药公司对外授权显著增多,他们科研投入大,亏损也是正常。”

    而谈到lisence out的未来,何山表示政策扰动仍然是生物制药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例如近期me-too药监管收紧、医保谈判超预期降价等。但随着国内创新药企管线持续推进,国内企业对外企进行产品授权的数量有望大幅增加,而在授权费用、销售分成等细节上,国内药企的议价权也将不断提升;在适应症上,肿瘤药在中长期仍将是主力军。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均已隔离治疗!江苏通报新增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详细情况

    下一篇

    机构今日推荐38只个股,这只股最高目标价664.3元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