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首届成都都市圈产业生态建设企业供需对接云共享大会举行。成德眉资四市产业生态圈联盟及500余家企业代表等齐聚成都,现场签订供需合作项目14个,四市还面向全球共同启动“成都工业互联网供需对接平台”,并通过线上线下全球同步发布产业需求清单。
每日经济新闻 张强 每经编辑 杨欢
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供图
“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打开中国地图,一个巨大的区域经济格局菱形骨架,愈来愈清晰可见。
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多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锚定中国经济“第四极”战略位势,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不仅全面提升了成渝地区区域能级,也深刻改变着中国经济版图。
为扎实推进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搭建对接平台,充分释放产业机遇,6月28日,首届成都都市圈产业生态建设企业供需对接云共享大会举行。成德眉资四市产业生态圈联盟及500余家企业代表等齐聚成都,深入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供需对接,同时还有线上6000余家企业“云端”参与。现场签订供需合作项目14个,四市还面向全球共同启动“成都工业互联网供需对接平台”,并通过线上线下全球同步发布产业需求清单。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演进,四川“一干多支”战略中的“主干”,正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
过去一年里,围绕“成德临港产业协作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带、成资临空产业协作带”建设,成德眉资合作推进数百个项目,并成立电子信息、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绿色智能汽车等产业生态圈联盟,达成上百个跨区域布局产业合作协议。
28日现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联盟、成都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联盟、成都市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联盟、成都市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联盟、成都市绿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联盟、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联盟、成都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联盟分别发布行业企业供需清单,力图帮助企业精准对接,打通生产堵点、痛点,推进产业链强筋壮骨、扶优育强,以产业生态圈理念,持续打造各具优势的产业集群。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是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为推动成都都市圈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活动现场,成德眉资四市还共同启动“成都市工业互联网供需对接平台”(以下简称:平台)。
据了解,平台旨在促进行业供需对接,智能匹配、自动推送,提升产业链本地化配套率,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平台重点在拓展供需对接渠道、搭建沟通桥梁、建立细分领域供需对接频道三方面提供解决方案。”平台相关负责人称,其中重要功能是提供供需信息发布、产品促销信息发布等功能,聚合大量企业供需信息,并通过企业资质、产品参数等指标实现供需信息的精准匹配和智能推荐,提升供需对接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平台一上线就受到众多企业的关注,当天最高在线企业数达到12000多家。”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当日上线9300余个供需项目。
据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以来,成都陆续出台工业互联网实施意见、行动计划和支持政策,围绕提升网络基础支撑能力、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和安全防护体系,积极培育产业生态。
此外,成德眉资四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当天也分别发布产业功能区需求清单,成都市博览局代表四市发布“会展+产业+产业生态圈”供需清单,成都兴城投资集团、成都地铁30号线一期、SEPP中欧跨国采购平台等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需求清单也在会上逐一亮相,共享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全面提升成都都市圈产业能级的重要机遇。
当前,成都都市圈中心城市功能外溢作用逐步显现,总体处于从极核带动向协同发展转型初级阶段。如何进一步破除要素流动障碍,挖掘融合发展潜力?地理相近、资源相似、产业相近的交界地带,往往被视为重要突破口。
据了解,成德眉资已确定10个毗邻地区先行示范区,将围绕探索建立跨区域统筹机制、跨行政区统一管理模式、跨区域土地管理和利用机制、跨区域多元主体联动机制、跨区域利益联结机制、生态共建机制等6个方面,组织开展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试点,共同打造同城化发展支点。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