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副主任杨小伟指出,在此节点下举行峰会,对于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开启数字中国建设的新航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刘艳美
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在即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余蕊均 摄
“十四五”开局,福建开了个好头。
福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福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50.60亿元。这是福建首次一季度突破万亿大关,同比大增17.9%。即便考虑去年疫情影响,与2019年一季度相比,两年累计增长11.8%、平均增长5.7%。
接下来,福建能否稳住这样的势头?明天(4月25日)即将于福州举行的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
如福建省副省长郭宁宁所说,峰会的溢出效应将继续“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福建将“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数字应用第一省’,深化‘数字丝路’合作,开启‘数字福建’建设新征程,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
福建的底气,还源自不同于以往的新局面: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副主任杨小伟指出,在此节点下举行峰会,对于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开启数字中国建设的新航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峰会主办地,福建能否借此机会发挥新一轮数字经济发展的“头雁效应”?
自2018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举行以来,福建数字经济建设就如同被按下“加速键”。
2019年,在第二届峰会新闻发布会上,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王宁总结,首届峰会召开为福州带来大量数字经济资源,不仅阿里巴巴和华为两家头部公司分别将首届天下码商大会和一年一度的生态伙伴大会落户福州,阿里巴巴、腾讯、滴滴等企业也陆续加码投资福州,带动一股数字经济发展风潮。
时至今日,峰会效应已然进一步释放。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年福建省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评价报告》显示,去年,福建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过4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在2019年增速超20%、仅次于贵州基础上,去年福州数字经济规模增速仍保持在17.6%。
快速增长势头突出体现在省会福州的变化上。从2018年到2020年,福州数字经济规模从2800亿元增长到46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占GDP比重从36%提升到超过45%。
峰会是如何推动福建乘势上升的?
会场内,每年数以千亿级投资落地福建。据报道,首届峰会推动超过400个项目、总投资达3600亿元的创新创业成果实现对接落地,其中现场签约项目29个。此后,第二届峰会实现爆发式增长,共签约项目308项、总投资额2520亿元;第三届峰会更是达到新高:共签约数字经济项目426个、总投资3316亿元,吸引一大批平台型企业入驻。
会场外,“福建帮”数字经济企业加速成长壮大。去年数据显示,福建共有7家企业入围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5家企业入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百强、4家企业入围中国软件业务营收百强。
更重要的是,在市场风向下,福建亦打开全新的提档升级之路。
在新基建发展浪潮下,福建将数字基建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去年8月,福建印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全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发展水平、创新能级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据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等机构共同编制的《中国新基建竞争力指数白皮书(2021年)》,去年,福建新基建竞争力指数在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中排名第五,仅次于广东、江苏、北京和浙江。
一个数据可以侧面印证:去年福建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累计比增8.4%,其中,增长速度较快的产品中,传感器、集成电路分别增长50.4%和37.5%。
图片来源:摄图网
大力推进数字基建,与福建数字经济发展路径密切相关。
有观点认为,快速推进的产业数字化进程给传统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压力。特别在数据应用层面,传统数据基础设施已无法适应快速增长的数据存储、管理以及数字化应用需求。换句话说,能否解决快速增长的数据存储和管理需求,将关系到数字经济能否更大规模走向应用端、并最终实现对现有产业经济的整体性赋能改造。
在去年福州提出打造“数字应用第一城”基础上,今年,福建将打造“数字应用第一省”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是福建在发力数字经济20年后,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发展定位。
从历史上看,福建在数字应用领域有较强的基础。根据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福建在信息化发展水平居全国第六的情况下,信息服务应用惠及全民方面位居第一。
以政务服务信息化为例。作为福建首家在上海主板上市的网信企业,南威软件集团参与打造的福建“网上办事大厅”,早在2015年就在省市县三级整体开通运行,且探索出“一键登录、全网通办”的模式。事实上,南威软件也是浙江“最多跑一次”、江苏“不见面审批”、河南“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等创举的“幕后英雄”之一。
眼下,数字应用正步入迭代期。有统计显示,全球的数据在10年间增加了40倍,数据算力、算法所定义的数据生产力正在构建超强的发展能力。如何剥去海量数据外衣,让数据直达更多应用层,考验城市和企业的想象力。
近两年,福建借力数字基建开展了不少新的尝试。比如,新建成的海丝卫星数据服务中心、福建省北斗位置服务公共平台等,实现了全省8000余艘渔船和1.25万辆公务用车全面接入管理。根据最新规划,福建还将在构建海洋大数据体系基础上,建设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和渔业渔政综合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等。
去年,福州市政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共建全国数字应用第一城合作备忘录,并将全国首个区域总部——福建区域总部落户福州。根据签约内容,双方将在滨海新城、数字应用创新中心、城市数字治理中心、城市数字体验中心、城市产业生态培育等智慧城市相关领域展开合作。
通过政企合作、调动更多市场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也是福建数字应用发展背后的一盘大棋。去年10月,福建发布数字经济百项应用场景,对外公开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物联网等领域的135项场景。据福建省数字办负责人介绍,福建将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推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建立健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字应用是数字经济能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领域。
自20年前福建发力数字经济之日起,就与优化产业结构紧密相连。2001年福建省“两会”上提出加快“数字福建”工程建设时,同样也指出,要初步形成较为先进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体系。而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对于拥有厦门、泉州等多个制造业大市的福建而言,以“两化融合”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就显得格外突出。
去年,泉州GDP达到10158.66亿元,首次迈入“万亿俱乐部”行列。制造业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柱——二产在GDP中占比高达57.2%,不仅在万亿GDP城市中最高,并且在疫情影响下,二产增加值仍保持2.8%的增长。
工业大市泉州“晋级”,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后劲。去年数据显示,泉州55%的规上企业已完成关键环节数控化改造、2500多家规上企业参与智能化改造,建成超100间智能车间、近1000条智能生产线、超1万台工业机器人。与前一年相比,企业减少用工近20%,效率提高50%。
数字经济还成为泉州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粘合剂”。去年,泉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0亿级门槛,与此同时,网络零售额达到2574亿元,同比增长34.9%。据媒体报道,网络直播风潮席卷泉州,唤醒了疫情下制造业发展的“第二春”。
福建政协副主席、福建省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主席(会长)王光远曾指出,福建省传统优势产业以纺织鞋服、食品、冶金、建材等为主,很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且面临转型难题,因此,要充分认识数字化转型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大意义,大力推进实体经济质量、效率、动力变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GDP迈上新的台阶后,能否找到制造业与数字应用的“契合点”,将关系到福州能否稳住现有局面,并实现进一步跨越。
有人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将对自身的提档升级转向为更多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在此领域,福建也初具规模——去年,福建有超4万家企业实现“上云上平台”,嘉泰数控、厦门天马微、闽光软件等9家企业产品入选全国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
但这只是开始。
经济学中,在数字经济领域存在一种“飞轮效应”。要让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必须一圈一圈反复使力,一旦飞轮到达一个很高的速度后,能够克服较大的阻力维持原有运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从数字经济、还是整体经济发展格局上看,福建正是需要用尽全力推动飞轮之时。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