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廖丹 每经编辑 段炼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说:“小微企业支撑着就业的基本盘,小微活,就业就多,经济才活。”而作为中国经济庞大躯体内的“毛细血管”,小微企业在去年因为疫情遭遇了颇多困难。
如今,国内经济正全面复苏,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下,众多小微企业不仅挺过难关,还捷报频传。此时,我们再回过头去细数、去分析疫情对小微企业存活率的影响,在总结经验、启迪思考的同时,更是给小微企业帮扶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哪些地区的小微企业应对疫情更有韧性?哪些行业的小微企业更能抵御疫情冲击?具有哪些特性的小微企业更有能力经受住疫情考验?来自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一份报告的数据给出了答案。
小微企业样本来自哪里?平台随机抽取后剔除大中型企业
这是一份什么报告?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研究报告《新冠疫情对小微企业生存的影响》(2021年第1期总第90期),作者包括: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常务副院长廖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后研究员谷军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后研究员、道口金科创始人兼CEO袁伟,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研究员、阳光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伟强。
研究什么内容?疫情对小微企业生存率的影响。
为何重点研究小微企业?从税收、GDP、技术创新、城镇就业和企业数量的贡献度来看,小微企业的生存问题都是关系就业和民生的重大问题。
企业倒闭与存活该如何定义?企业倒闭不仅包括企业由于资不抵债导致的破产,还包括企业长期经营中断和退出市场的情况(如果企业在连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没有营业收入,即营业收入为零,表明企业经营已经中断并退出市场)。否则,将认为企业仍在存活。
数据来自哪里?来自于北京道口金科科技有限公司构建的星河企业大数据平台,平台涵盖企业工商、税务、发票、科创等多个来源的数据信息。从该平台随机抽取了超11万家企业,将这些企业销售金额在月度层面进行汇总,覆盖区间为2015年4月至2020年7月。数据剔除大型和中型企业,仅保留了小型和微型企业。
小微企业受疫情冲击如何?存活率整体下降11.81个百分点
去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一些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受损;旅游人数同比锐减,交通运输行业出行人数骤然减少;众多线下教育培训机构延期授课……
新冠疫情冲击给企业带来的是营业中断、入不敷出,导致其生存变得更加艰难,甚至直接退出市场。对于资金链脆弱的小微企业,生存问题更加严峻。有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后6周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仅是2019年同期的36.99%,疫情重灾区湖北省的中小微企业2020年春节后6周营业收入仅为2019年同期的5.92%。
具体来看,疫情影响下,在2019年第四季度和2020年1月仍在经营的56618家企业,随后的连续6个月(2020年2月~2020年7月)总共有46166家企业在仍在营业,存活率只有81.54%。
我们知道,在没有新冠疫情的环境下,小微企业也存在正常的市场进入和退出行为。要探讨疫情对企业生存的影响,我们需要找个“对照组”。
在没有疫情影响下,在2018年第四季度和2019年1月仍在经营的54876家小微企业中,共有51229家企业在随后的连续6个月(2019年2月~2019年7月)仍然存活,存活率为93.35%。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存活率降低了11.81个百分点。
聚焦地区,谁更具“韧性”?西部地区小微企业存活率降幅最小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疫情暴发初期,得益于有效的防控措施,各地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在疫情影响下,小微企业存活率骤然下降,那么不同地区之间这一情况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整体来看,在未受疫情影响的2019年,小微企业存活率整体保持在93%左右,处于较高水平。特别地,存活率最高的东部地区达到了94.14%。而2020年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存活率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最低的东北地区,其存活率为78.58%;而存活率最高的东部地区也降到了82.48%。
若将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湖北省以及作为疫情“震中”的武汉市单独列出,再将其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小微企业的状态进行比较,武汉市的小微企业存活率在疫情之下下降最为严重,其2020年的存活率较上年下降17.39个百分点,湖北省同期则下降11.33个百分点,略低于全国水平(11.81个百分点)。
而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来比较的话,降幅最大的仍是东北地区,为13.2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降幅最小,为11.4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下降11.66和11.94个百分点。
聚焦行业,谁更能抵御冲击?住宿和餐饮业存活率整体最高
由于不同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力密集度存在差异,并且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交流和接触程度亦有差别,这些因素有可能导致疫情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区别。
以统计局发布的《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对行业划分的19大类为标准,考虑到部分行业企业数量少,故将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3个行业合并为工业,把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4个行业合并为其他行业。
在最终得到的14个大行业中,2019年小微企业存活率整体为93.35%,其中最高的为住宿和餐饮业,达到了97.44%;最低的为农林牧渔业,为86.04%。
2020年受疫情冲击,从行业层面来看小微企业整体存活率为81.54%,其中最高的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86.74%,较上年同期的96.41%仅下降9.67个百分点;最低的为教育业,为67.06%,较上年同期的93.57%下降26.51个百分点。
纵向比较疫情影响下各行业小微企业存活率下降情况可以看出,整个行业小微企业存活率下降11.81个百分点。其中,涵盖金融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的“其他行业”降幅最低,为9.4个百分点,其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降幅为9.67个百分点,再次为房地产业,降幅为10.03个百分点。而受疫情影响最大的3个行业为教育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服务业,分别下降了26.51、24.4和14.17个百分点。
聚焦企业,哪类更易存活?年龄越长、规模越大,存活率越高
除了所处的地域和行业,能抵御疫情冲击的企业还应该具有何种特性?一般来讲,越是成立年限长的企业,应对不确定的外部冲击的经验就更充足;越是规模庞大的企业,也越有底气在疫情中保全自身。
确实,数据显示,无论是否受疫情影响,企业的存活率与企业经营年限都存在正相关关系,年龄越长,存活率越高。但是纵向比较,疫情前的2019年,小微企业无论处于何种年龄阶段,其存活率都维持在90%以上,最低的也有90.09%(经营期限为1年);但疫情后的2020年,小微企业存活率多维持在80%左右,最高的也不超过90%,为87.15%(经营年限在20年以上的)。
对于不同经营年限的小微企业,其整体的存活率是从2019年的93.35%降至2020年的81.54%,降幅11.81个百分点。且随着经营年限的增长,降幅呈现收窄趋势,即疫情对其的影响随着企业年限的增长而呈降低趋势。
而在规模方面,以年销售收入作为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无论是否受疫情影响,其小微企业存活率与其规模大致也成正相关关系,规模越大,存活率越高。与企业经营年限这一指标相似的是,疫情让不同规模的小微企业的存活率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折”,大体上是随着规模的增大,“打折”力度逐渐减轻,即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影响随着其规模的增大而减小。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