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旭
今年全国两会正逢“十四五”开局之年,经历疫情大考之后,中国如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开好局、起好步,全球经济格局将出现怎样的调整,诸多热点话题备受代表、委员们关注。
回望“十三五”,世界经济风云变幻,面对内外矛盾叠加的复杂局面,中国人民顶风搏浪 、攻坚克难,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生态文明、民生福祉的大幅提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被按下“暂停键”。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交通物流停滞,逆全球化加剧。
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背景和经济压力下,中国坚持复工复产,经济增速在二季度由负转正,全年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外贸规模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榜样。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如何抢抓机遇,化解风险?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又将出现怎样的调整?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何亚非进行了专访。
何亚非 受访者供图
疫情重塑世界经济格局
NBD:新冠肺炎疫情给各国经济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推动了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将出现怎样的变化?
何亚非: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变局首先体现在世界力量平衡的变化,即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力量在上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占比在下降。这一升一降带来的经济力量变化,以及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追赶,引发部分西方国家的焦虑,甚至产生误判和战略打压的冲动,这是第一个因素。
其次,全球性挑战来势凶猛,使得全球治理体系大大失效,贸易保护主义,包括美国的“退群”行为,使得大国之间的合作精神有所欠缺。面对气候变化、新冠病毒、网络安全,只有共同应对才有出路,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共同来商讨解决办法。
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事务和应对全球挑战的努力有目共睹,这在疫情期间已经得到充分的验证,在国际事务中发言权和影响力持续增长。同时,包括一些西方国家在内的许多中小国家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说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当。
NBD:对于今年两会,您认为有哪些关键词?
何亚非:去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根据这一建议编制的纲要(草案),将释放出新的发展信号。今年两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纲要进行讨论。
“十四五”规划将确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思路和新方向,非常重要。无论从供给侧还是需求侧都要进行改革。以往偏重依靠投资的经济格局需要改变,重点要放到消费上面来,推动国内市场的发展,同时不放弃国际合作。
要加强国际合作,美国要脱钩,我们不能脱钩。我们还要开拓与欧洲、拉美、亚洲国家的经贸合作,形成更大的市场。
2020年底前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完成,还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都意味着中国在这国际合作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且正在取得进展。
“十四五”中国有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NBD:民生是两会的关键词。去年,中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人均GDP连续超过1万美元,中国是否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何亚非:按照中央的部署,我们制定了“十四五”规划,今年是开局之年,我们还制定了到2035年的长期规划。
中国已经实现了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十四五”期间,我预计中国会成功跨过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2019年中国人均GDP就已经超过1万美元,距世界银行高收入标准还差约2500美元。如果我们保持5%以上的经济增长,“十四五”期间就有望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也提出,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NBD: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应当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何亚非:当前,世界力量平衡进一步调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上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国内矛盾恶化、力量相对下降,导致地缘政治冲突升温、文明隔阂加深。
与此同时,以军事冲突、战争和武力解决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安全威胁与气候变化、传染病跨境流行、能源和粮食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叠加,构成空前的全球性挑战。
此外,科学技术革命也进入新的飞跃阶段。这都是当前变局的一些重要特点。
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首先要继续保持清醒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加强国际合作、重构全球治理体系,不仅要积极参与,而且要发挥引领作用。
其次,毫不动摇地坚持经济全球化,在改革世贸组织的基础上推动自由贸易。世界经济步入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需要制定新规则,以适应技术革命和全球供应链变化,推动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再次,要塑造同舟共济的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疫情肆虐、气候变化、网络安全风险重重、核不扩散体系濒临瓦解、粮食能源危机四伏的今天,没有比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更重要、更紧迫的挑战。全球治理体系碎片化的状态不可持续。
中国方案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新思路
NBD: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激荡,如何与世界共处也可能是今年两会的一个重要话题,对此您怎么看?
何亚非:中国的发展首先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时也要依靠整个世界经济平衡发展。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加入了世贸组织,积极投身于世界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全球市场的建立,通过与世界各国加强联系,建立全球供应链,成为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已经是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各国对中国也有期待,希望中国在塑造今后的国际秩序、全球治理体系中能够提供新思想、新方案。中国思想、中国方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中国国内成功治理的经验,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中国的发展模式,虽然不能被复制,不能被外面照抄照搬,但也确实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经验和道路。
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成就,首先是适应了世界的潮流——全球化;再一个就是找到了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第三就是加强了区域和全球的合作,大家共同推动世界经济迈上新台阶。
NBD:去年,中国签署了RCEP协议,并如期结束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国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您认为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何亚非:新冠疫情是一个变速器,加速了地区变化和冲突。
新冠疫情让亚太地区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力量再平衡、军事对峙、治理框架的脆弱性等问题。面对地区存在的冲突隐患,各国应搁置分歧,重启对话和谈判。
此外,由于非传统和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在一起,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区域性的治理框架,来应对这些非传统的威胁。比如创建一些区域性的供应链,一直到全球供应链复苏的时刻到来。
另外,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分工存在诸多障碍,通过地区性的协作比各国单打独斗好得多,如果不能让全球供应链快速复苏,那么可以先在地区范围内建立供应链。
比如,在RCEP框架内,成员占到全球约30%的人口和30%的GDP。这样的整合,不仅有助于全球经济结构的重构,而且不同的经济体连接在一起,可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让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减少制度性成本和沟通成本。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能够激发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给世界各国带来财富。
记 / 者 / 手 /记
秉持同舟共济精神应对全球性挑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次下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然而在这种艰难的形势下,中国不仅抗疫取得重大进展,而且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
中国为全球抗疫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在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看来,大国之间需要进一步发扬合作精神,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共同来商讨解决方法。
“十四五”期间,全球性挑战将仍然存在,全球治理体系失效,贸易保护主义,包括美国前期的“退群”行为,将使得大国之间的合作仍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外来风险的防范,同时秉持同舟共济的精神应对全球性挑战,并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来重构全球治理体系。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