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编辑 陈旭
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正在推进,退休年龄是否将从60岁延长至65岁?
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就业和社会保障有关情况。
在发布会上,有记者就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相关问题向人社部提问。对此,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回应表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退休年龄总体偏低的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
游钧介绍,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3500万人。近几十年来,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退休年龄,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退休年龄普遍都在65岁以上。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过去十几年中,各种版本的延迟退休方案已形成了一些社会共识,但也存在着一些分歧。当前考虑延退方案的几个关键问题是延退的节奏、是否男女同龄退休、推出延退政策的时间表等。
新闻发布会现场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游钧指出,实施渐进式的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这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它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总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们国家现行法定退休年龄规定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这个规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根据当时的人均预期寿命、劳动条件、用工方式等诸多因素确定的,应该说符合当时的情况。”游钧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退休年龄总体偏低的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与人均预期寿命不匹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是40岁左右,到2019年已经提高到77.3岁。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更高,已经超过了80岁。
二是不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到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已经达到18.1%,预计“十四五”期间,我们的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这样的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影响深远。
三是不适应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2012年开始出现下降,年均减少300万以上,并且减少幅度在加大,预计“十四五”期间还将减少3500万人。
四是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我国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超过了一半,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也在不断延长,已经达到了13.7年,人们开始工作的年龄相应推后。在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平均的工作年限自然就会缩短,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人力资本利用率的下降。特别是在高校、医院、科研机构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高学历人员集中的行业和单位,情况尤为突出。
实际上,人口日趋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等问题,最终将使得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巨大考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中介绍,如不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养老保险抚养比(在职人数/退休人数)将从2019年的2.65:1下降到2050年的1.03:1。由此一来,将使得基本养老金出现收不抵支,甚至累计结余将被耗尽。
数据来源:人社部
从国际上来看,延迟退休年龄是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做法。近几十年来,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退休年龄,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退休年龄普遍都在65岁以上。
比如:美国、德国已将法定退休年龄从65岁逐步提高到67岁,日本、韩国则将法定退休年龄从60岁逐步提高到65岁,澳大利亚计划2029年将退休年龄延迟至70岁。
对此游钧表示,目前,人社部正会同相关部门在研究具体的改革方案,方案既要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经验,更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沿革这些情况,只有立足国情的方案,才会是最佳的方案。
游钧强调,由于延迟退休年龄涉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在方案的研究制定过程中,将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凝聚社会共识,要取得最大公约数,确保方案科学可行、平稳实施。
房连泉认为,针对我国实施渐进式延退政策,从研究层面讲,绝大部分学术同行倾向于一年延迟3个月或4个月,这样既起到渐进的作用,又不会像一年延迟两个月、6年才能延迟一岁那样时间过长,各个群体能够普遍接受。
房连泉进一步介绍,延退方案实施的节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快速方案:2年延长一岁;二是基准方案:3~4年延长一岁;三是慢速方案:最长6年延长一岁。从实际操作角度考虑,延退节奏取决于政策推行的难易。
对于男女是否同龄退休的问题,房连泉建议,可以消除男女退休年龄差,实行同一退休年龄。对此也有两种考虑方案:一是在“十四五”期间内,同步实施男女延退计划,男性率先达到延退目标,之后女性退休年龄继续提高;二是男女同步实施,但女性延退速度快于男性。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