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银保监会点名!警惕这类“奇葩”“土味”广告,关系到你的钱包

    每日经济新闻 2020-12-29 23:02

    每经记者 张卓青    每经编辑 段炼 李净翰    

    近段时间,个别饭圈女孩靠借钱来追星的新闻频入大众眼帘,而一些网络平台是否存在诱导年轻人过度提前消费,也在舆论场上引起激烈讨论。针对这些现象,12月29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文提示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

    银保监会表示,一些机构通过过度包装营销,让年轻人陷入盲目无节制消费陷阱,而且存在着信息披露不当,销售误导以及过度收集、滥用客户信息、个人信息使用不当和泄露风险等问题。

     

    6889830562771520512.jpeg

    图片来源:摄图网(图文无关)

    6050405186593901568.png

    列举四种行业存在的乱象

     

    银保监会表示,一些网络平台为获取海量客户,通过各类网络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银保监会同时列举了四种目前行业中存在的乱象。

     

    一是信息披露不当,存在销售误导风险。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然而,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此类产品息费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部分营销故意模糊借贷实际成本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或认识。

     

    二是过度包装营销,陷入盲目无节制消费陷阱。一些机构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过度宣扬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这种对贷款产品过度营销、过度包装的行为容易诱导无节制消费,尤其易对金融知识薄弱人群、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少年等产生误导。

     

    有的未成年人、青少年在网络平台借钱后,给明星打榜、集资、包场、送“粉丝应援礼”,“借贷追星”现象蔓延。盲目借贷、盲目消费终会侵害金融消费者自身权益。

     

    饭圈中借贷追星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些大学生为了买偶像的周边产品、专辑、同款服饰等而去网络平台借消费贷款,获得贷款的途径简便易得,这些大学生在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就背上了于他们而言不轻的债务。另外,记者还注意到,去年某社交平台也卷入了诱导用户使用平台借贷业务为偶像打榜的舆论风波中。

     

    针对年轻人在网络平台上过度消费借贷,近期也有一些网络平台主动降低了年轻用户的人消费贷款额度,根据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此前的报道,不少年轻人反映自己的“蚂蚁花呗”被降额了,有人的额度直降到3000元以下。对此,蚂蚁集团作出回应:花呗近期正在调整部分年轻用户的额度,倡导更理性的消费习惯。

     

    三是过度收集、滥用客户信息,存在个人信息使用不当和泄露风险。一些网络平台的网贷营销罔顾消费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广告吸引流量,套取客户信息。

     

    在营销或借贷过程中,通过广告页面过度收集并滥用客户信息,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客户信息在平台方、贷款机构、出资方等之间流转,侵害了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四是无序放贷,导致过度负债。一些网络平台宣称贷款手续简单,诱惑消费者点击办理,有的机构甚至给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低收入人群等过度放贷,进行暴力催收,冒充司法机关恶意催收,针对借款人亲属朋友进行催收,引发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

     

    6050405186593901568.png

    切勿“以贷养贷”“多头借贷”

     

    针对这些过度借贷消费营销行为,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广大消费者:要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树立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远离过度借贷消费营销陷阱。

     

    一、理性消费,量入为出。要认真看清借贷产品内容,某些营销过度宣扬的“借贷消费”“超前享受”“借贷追星”行为不值得提倡,不值得效仿。对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要有正确评估,杜绝不计后果盲目借贷、盲目消费行为。过度借贷往往导致资金断流,最终会使消费者个人甚至家庭陷入困境。

     

    二、合理使用借贷产品,切勿“以贷养贷”“多头借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消费者应了解网络平台贷款、类信用卡透支及分期等借贷产品,知悉借贷息费价格、期限、还款方式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警惕一些机构或平台所谓“免息”“零利息”的片面宣传。合理发挥借贷产品作用,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不要过度依赖借贷消费,更不要“以贷养贷”“多头借贷”。

     

    三、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借贷。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注意查验相关机构是否具备经营资质,防范非法金融活动侵害。对不明的电话、链接、邮件推销行为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在可疑网站提供个人重要信息,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防范诈骗风险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记者|张卓青 编辑|段炼 李净翰 肖勇

    校对|孙志成

    5691478752997137408.png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更多财经大事,猛戳下方视频关注!

    3684867929698203648.png

    5151295510100924416.png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突发!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去世,网友:“童年记忆里的大品牌”

    下一篇

    每经23点丨游族网络: 三体项目已正式启动;万科A:养猪业务正在顺利推进中;日本歌手滨崎步成为新冠病例密接者,跨年演唱会紧急取消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