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热评|未经许可采集人脸信息等同偷窃 立规宜早不宜迟

    每日经济新闻 2020-12-04 08:49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12月1日,天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其中第16条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所谓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是相对于政府等公共机构的概念,具体包括信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等。天津这项法规通过,意味着人脸数据作为生物信息的一种,也在市场主体禁止采集之列。

    在天津之前,各地已经有零星的对人脸信息采集的相关规定,比如10月被提请审议的《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规定,物业服务人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最近,因“戴头盔去售楼部”引发的人脸识别问题,南京、徐州等地下发通知,要求开发商不得收集来访者面部信息。

    但这些条例和通知,都只是针对单点问题的解决办法,应对的场景非常有限,而现实情况是,人脸信息收集已被广泛应用于商超支付、公园进出、写字楼门禁等等,个体面对商家的优惠诱惑和强势企业“隐私/服务二选一”的高压条款,或不明就里或被迫让渡关键的人脸数据的情况比比皆是。天津上述《条例》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就在于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办法,即直接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数据采集进行了统一的限制,这为消费者个人提供了法律保障,全面规范了市场主体的数据收集行为。

    在指纹、掌纹、静脉、虹膜等生物识别信息中,人脸信息无疑最为重要,通过人脸识别对方进而建立互信,这是人类处理人际关系最原始、最自然的路径。在数字化时代之前,“眼见为实”是最可靠的认知方式,但在数字化时代,个人的身份信息需要数字化才能在虚拟世界通行,即便是再细微边缘的个人信息,也可能让个人承受数据泄露的危害,“姓名+电话号码”的简单信息组合,就能骗取受害者信任,如果人脸信息泄露,就等同于数字世界的个人身份被克隆,如果再被变脸AI等软件加以利用,其带来的潜在危害将难以估量。即便没有遭遇诈骗,人脸信息被商家掌握,也可能导致“消费者剩余”被精准攫取,带头盔的现象可能会从售楼部扩散到其他消费场景。

    人脸识别数据的重要性,决定了对其使用要慎之又慎。在实践中,商家掌握了技术和信息的优势,愿意主动让渡面部数据的个人未必真正了解复杂的授权条款,更不了解这些数据如何存储、使用,这不是公平交易;商家也可能利用消费者维权难的劣势,强迫消费者接受人脸识别服务,这也不是公平交易;还有类似房产售楼部等商家,未经用户许可即收集个人面部数据,这已等同于窃取——数据也是资产,也有价值。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人脸识别的使用理应受到严格限制。

    人脸识别技术的运用,“做得对”比“做得快”更为重要,这要求立法立规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迟,为消费者提供及时的法律保障。刚刚宣判的“人脸识别第一案”,野生动物园只是退了消费者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但野生动物园要求消费者“必须接受人脸识别,否则无法进园”的行为未被认定违法。如果有类似天津这样的法规在先,那判决会不会完全不同?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日本考虑2035年禁售燃油车 推进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

    下一篇

    每经9点丨拜登计划就职当天要求民众戴口罩100天;中国疾控中心:低温冷冻消毒剂即将研制成功;满洲里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例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