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城市临空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马剑:融入全球供应链,最大化航空枢纽“发动机”效应

    每日经济新闻 2020-11-30 22:54

    “机场是动力源,是发动机”,需要想清楚“能拉动什么东西”。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刘艳美

    中国城市临空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马剑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民航业界流传着一个“1:8效应”:办好一个机场,就像开启一扇大门,随之而来的人流、资金和信息,将推动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机场的投入产出比可以高达1:8。

    但是建机场易,布产业难,难在产业和机场不是简单的加减法,需要把机场“发动机”的带动效应最大化,用国际航空枢纽这个“空中桥梁”撬动区域经济产业的升级,让企业、让产品、让各种要素深入国际供应链体系中去。

    11月20日,成都市召开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会,确定了“打造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和供应链枢纽城市”的发展目标,为国际供应链体系建设按下“快进键”。

    依托航空枢纽,成都该怎么做,有哪些机遇?11月30日,场景汇·“供应全球 链通未来”2020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国际供应链创新应用专场活动在成都拉开帷幕。活动间隙,中国城市临空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马剑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

    “有枢纽,不一定有枢纽经济”

    撬动产业升级,参与全球分工

    三年多来,成都加快打造供应链枢纽城市和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不仅拥有位居全球最繁忙机场第24位的双流国际机场、亚洲规模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第一的综合保税区,天府国际机场也将正式投运,即将成为全国第三个“一市两场”的城市。

    “从硬件设施来讲,成都不管是区位优势还是产业基础,都已经做得很好了,而且疫情之下双流国际机场的吞吐量曾一度排名全国第一。”除了这些硬件基础,马剑这次在采访中更加强调“软连接”,即如何通过空中通道建设,给地区产业带来连接和升级。

    这个“软连接”包括了贸易规则的突破,产业全球化的分工参与度,国际供应链体系的引领,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高端融合。

    “在这样一个地区运营两个‘国际机场’,事实上就是怎么把机场的‘发动机’效应最大化,驱动或是撬动整个区域经济产业升级,让企业让产品、各种竞争力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在马剑看来,这是成都“一市两场”未来巨大的潜力所在,也是应该努力的方向。

    问题在于,有枢纽的基础设施,不一定产生枢纽经济。

    马剑特别指出,其实城市有自己的产业基础,这个“基础”代表的是产品、产业在国际供应链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如果产品、产业本身是区域化的格局,并没有深度参与到国际供应链中,不管是原材料供应、末端产品的销售还是产品加工的过程,想要倚重国际航空运输网络的可能性就会很小。

    所以当说到“机场是动力源,是发动机”,需要想清楚“能拉动什么东西”。“这取决于城市自身的资源禀赋。”马剑提出,发展航空枢纽,需要进一步挖掘本地的特色产品和提升区域的产业价值。

    未来,发展新经济,时间、流量是重要的要素资源,“简单讲,航空运输就是给你插上了一个增值的翅膀,电子产品、冷链食品、生物医药,包括服务贸易,都能利用这个通达全球的网络。”马剑表示,航空运输代表的是“速度经济”时代,解决的是比如生物疫苗这类对时间敏感、高附加值的人流、商流的运输问题。

    “点上种金,面上收银”

    两三公里的跑道,建立与世界的联系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因为“人流”大幅度降低,“商流”即航空货运,经历了少有的“高光时期”,全货机运输呈现了逆势增长的态势。

    马剑提到,我国航空产业发展长期存在“重客轻货”问题。对比美国,我国客运整体实力大概有美国的六七成,包括民用机场、航班数量,民航运输产值规模等方面;货运则差距悬殊,我国全货机数量只有170多架,美国全货机数量大概是我们的10倍左右,我国全部的全货机运力赶不上美国联邦快递、欧洲DHL一家企业的运力,论整体实力,只有美国的20%左右。

    由于疫情原因,更加暴露了我国航空货运的短板,另一方面,一些努力维系货运运转的城市也凸显出来。成都的表现尤为突出,开展“客改货”跨境航班业务,有效缓解了航空货运运力紧张局面,保障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跨境电商等高航空依赖性产业供应链畅通,满足了跨国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需求。

    今年9月,一份让业界震动的文件发布——发改委、民航局印发《关于促进航空货运设施发展的意见》,鼓励航空货运企业与快递物流企业打破所有制限制,到203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1-2个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

    马剑认为,成都发展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有很大的潜力。原因在于,天府国际机场明年开飞以后,将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过去因为全国的全货机很少,货物运输主要靠客机的腹舱载货。如今,全球疫情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国际客运肯定受到抑制。怎么借助大形势、借助一市两场的契机,弥补航空货运的短板,成都可以做一番文章。

    而且,四川航空、成都航空两家都是拥有121部运输航空牌照的地方航空公司,这个牌照主要适用于通过固定航班从事旅客、货物运输的航空公司。“所以,成都在航空货运方面完全可以集中一些优势,在一市两场分工格局清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航空货运。”马剑提出建议。

    更加重要的是,航空货运能力的建设,是一种战略资源的布局,不能单纯按照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和操作。马剑进一步提出,“空中桥梁的搭建,不能只看这一单是赚了还是亏了,更重要的是把资源禀赋不同的区域、城市融合起来。”
    套用一句老航空人经典的话:点上种金,面上收银。这即是说,看一个机场的盈亏要算大账,修机场、开航班,背后连着产业链。“两三公里的跑道,能够建立起与世界的便捷联系,提升区域的国际分工能力,这个是很要紧的。”马剑如是说道。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时隔近三年 比特币创历史新高

    下一篇

    IMF:受第二波疫情的影响,欧元区各国政府和欧洲央行可能需要提供比最初预期更多的财政和货币支持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