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8年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11月15日正式签署。作为世界上参与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信心。
在推出一系列扩大开放政策措施的同时,“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被反复强调——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自贸试验区需要在推进更高水平开放中发挥更有效的引领作用。
自2013年从黄浦江畔启航,自贸试验区现已覆盖全国21个省份,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全新布局。7年间,这块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试验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为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同时也助推了新一轮区域开发开放,特别是为中西部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注入了新动力。
本文聚焦不沿边不靠海的西部城市——成都,深入解析自贸试验区在地方建设开放新高地进程中的功能角色,探寻昔日内陆腹地站上开放前沿的实现路径,为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样本参考。
今年以来,成都在稳外贸稳外资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折射了这座城市“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应对能力,更反映出这座万亿级城市强劲的经济韧性。
有观点认为,成都肩负多重国家战略,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之一,其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已经实现了城市能级的跃升,愈发被全球投资者看重。与此同时,成都坚定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不断用市场活力、发展潜力予以正反馈,形成良性循环,城市竞争力、吸引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什么成都不一样了?为何它能打破外界对西部城市的刻板印象?
自贸试验区,是一个重要动因。自2017年4月1日挂牌以来,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区域在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减少制度性成本、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探索,“试”出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引领带动成都、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新一轮开放。
视觉中国图
畅通道 带动外贸逆势增长
11月19日,装载108辆进口宝马整车的首趟专列在成都国际铁路港开箱。相较此前通过德国海运到沿海港口再分拨到成都的进口模式,本次运输时间节省了3/4,极大缩短了产品交付周期。
成都自贸试验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陆港”的安全性、稳定性愈发受到重视。经过7年建设运营,中欧班列(成都)已联通55个境外城市和18个境内城市,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截至10月31日,成都今年已开行国际班列3456列、中欧班列1917列,分别比去年增长48.3%、57%。
当适公适空运输货物转向铁路运输,国际班列展现出了极富韧性的运输能力、承载能力。成都自贸试验区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条国际大通道“有效带动了全市、全省进出口总值均实现逆势增长,为全省稳住外贸基本盘提供强力支撑”。
从前三季度数据看,成都是少有的外贸实现20%以上增速的城市。而自2017年以来,其已连续三年保持进出口两位数增长,去年更首次成为“西部外贸第一城”。
按照成都的理解,作为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和国际大循环门户枢纽,其应该充分发挥泛欧泛亚国际门户枢纽的优势,保障供应链稳定,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这就需要不断拓展国际开放通道,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作为自贸改革试验的一项重点任务,货物贸易通关效率已得到明显提升。2019年成都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降至39.67小时、1.16小时,较2017年压缩超60%;通过“智慧综关”信息化系统建设,构建综保区“三系统一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口岸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通关便利”赋能。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海关还协同乌鲁木齐海关创新监管模式,把监管单元由“列”缩小为“集装箱”,实现了内外贸货物混编同列运输、重箱换空箱,不仅有效提高中欧班列通道利用效率,更降低了整体运行成本。这项被称为“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新模式”的创新探索,已在全国复制推广。
类似的创新还在继续。今年5月,双流机场口岸在国内首次实现国际货物跨航司跨货站转运。这套新的转运模式,能够为英特尔等在全球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的企业以成都为枢纽进行原材料、产成品的快速流转、调拨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货代企业也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
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更多航线资源的整合及常态化运行,这种“成都口岸中转境外货物、连同本地出口货物一起运抵境外第三国”的操作将趋于成熟与稳定,将显著提升成都航空口岸的物流中转中心地位。
特殊时期,成都的“打法”很明确:一面要加密国际班列,想方设法提高效率;一面则积极推动国际(地区)航线“客改货”,保障外资外贸企业全球供应链畅通。
据了解,双流机场今年新开通了成都至东京的全货机航线,稳定运行芝加哥、布鲁塞尔等9条全货机航线,覆盖北美、欧洲、亚洲,航空货运在全球防疫物资供给、供应链保障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方信息显示,加快布局全货机航线网络,将成为成都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重点发力方向。而《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的“允许设立符合条件的全货运基地航空公司”,更增加了地方和市场的期待。
聚要素 新增外商投资1156户
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用好自贸试验区平台,带来的不只是亮眼的外贸成绩。跨国企业接踵而至,足见一座开放城市的吸引力。
数据显示,自2017年4月挂牌至今年10月底,成都自贸试验区共新增企业12万余户、新增注册资本12873亿元,其中,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156户,85%集中在高端服务业领域。而成都海关早前分析指出,今年以来成都外贸运行的一大亮点正是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比较大且增长快。
11月16日,50余家跨国企业的中国区高管齐聚成都,参加国家发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联合组织的政企交流会。今年共三场活动,成都是第二站,“主要考虑成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自然禀赋,独特的文化、优越的现实条件,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具备显著优势。”相关负责人表示。
毫无疑问,开放的成都更显魅力,集聚资源要素的能力与日俱增。特别是近年来通过不断优化外商投资平台,成都自贸试验区范围内的天府中央商务区、成都新经济活力区等产业功能区成为外资进驻西部市场的首选地,并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11月5日,成都高新区与第三届进博会参展企业阿斯利康在上海签署中国西部总部投资合作协议。这是全球领先的跨国药企在四川设立的首个具备完整功能的总部型项目,阿斯利康部分创新产品未来将通过中国西部总部独家进口销售,同时,其商业创新中心及产业孵化器也将同步落户。
一周后,“中国意大利商会成都中心”项目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天府新区举行,意大利驻华大使方澜意到场见证。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推动意大利、天府新区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的又一支撑性平台,加速推进意大利企业在天府文创城(中意文化创新产业园)聚集。
“文化+”已然成为未来文创产业的发展趋势,受益于自贸试验区建设,天府文创城迎来更多合作者。就在上周(11月20日),其在深圳发布了涉及创意设计、数字影视、文博旅游、会展博览等领域的24个机会清单,签下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天府艺术创新中心、中国成都国际原创时尚设计周等16个文创会展重大项目。
当然,自贸试验区“加持”之下,这座西部城市不仅招引到一批重大项目,在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方面,成效也很明显。截至今年9月底,成都已有884个项目通过全流程承诺制方式实施建设,涉及总投资约3788亿元,其中803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承诺制”为项目落地按下“加速键”。吸引这些项目落地,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优势功不可没。
值得一提的是,为深化落实双向投资改革,成都印发《外商投资重点支持产业目录》,在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制定的387个鼓励类外商投资产业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拟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109个重点支持产业予以重点支持。同时,为支持本地企业“走出去”投资,还编制了《境外投资实务手册》,从政府、企业、中介三方角度全面梳理境外投资相关事宜。
“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深化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同时还要积极探索调整完善落地机制,适应RCEP协议中关于投资承诺最惠国待遇、禁止业绩要求、非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棘轮机制等限定。”成都市自贸办相关功能推进组负责人透露。
强特色 扩大服务业开放
尽管RCEP协定生效尚待时日,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然迎来新的里程碑。当前,扩大服务业开放正加速推进,如何借助自贸试验区平台完成压力测试备受瞩目。对服务业具备良好基础的成都来说,不仅有望率先取得突破,更寄望想方设法突出特色、形成亮点。
目前,日本在蓉累计投资企业达到326家,其中38家为世界500强企业,日本已成为成都第三大外资来源国。有观点认为,日本零售巨头伊藤洋华堂在成都收获的市场份额,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示范带动效应。而在深耕成都20余年后,伊藤也开始积极拓展新的业务版图。
2017年4月,成都伊藤洋华堂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藤电商)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注册成立,成为首批“自贸试验区企业”。去年1月,这家中外合资公司拿到了四川自贸试验区发出的首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即ICP许可证),公司负责人形容,有了这个基础,“很多业务就能张开翅膀了”。
今年10月5日,伊藤电商的境外主体“香港伊藤洋华堂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取得注册许可,加上年内还将启用自己的保税仓库,一套完备的体系构架不仅将加速推动公司新业务的发展,同时也将进一步丰富成都市场的消费供给,助力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与此同时,天府文创城正在积极探索“电影产业自由贸易港”。照此构想,可以让全球电影相关的货物、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都能在成都实现跨境自由流动。
成都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相关负责人透露,除了打通电影投资的资金通道和电影制作器材的保税通道外,还将建设电影人才的国际社区,并重点打造支持文化服务贸易的平台——跨境高清影像素材交易平台,经过区块链支撑下的数字版权加持,实现全球电影“拆散了卖”。
金融领域的创新合作尤为引人关注。成都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3年多来,已经形成了“铁银通”铁路运单金融化创新、“自贸通”综合金融服务、分布式共享模式实现“银政互通”等成果,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探索正在展开。
11月7日,成都与日本欧力士集团正式“牵手”,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之一,欧力士将与成都携手推进中日产业超级链接平台建设,同时,共同争取设立融资租赁、商业保险、小额贷款、证券、保险、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
在此之前,日本金融巨头SBI集团在华全资子公司思佰益(中国)已在天府新区投资设立思佰益(中国)西南地区总部,合作内容包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并设立基金管理子公司,设立金融科技研发机构,在天府新区发起设立合资证券公司等。
成都市自贸办相关功能推进组负责人透露,下一步还将加快推进中日金融服务业合作先行区建设,引入更多优质日本金融机构,共建跨境购过过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为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引入新的活力。
优环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作为内陆首批自贸试验区成员,成都自贸试验区近年来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法治环境,积极构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用一流营商环境为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筑牢了底盘。
办事效率的变化最为直观。去年8月,成都星巴克咖啡的东方新希望天祥分店领到了成都高新区颁发的首张《食品经营许可证》,把原本需要一个月左右才能走完的流程,压缩到了一天。按照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相关负责人的说法,凡是符合条件的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今后都可以“当天申请当天拿证”。
这只是审批流程优化重构的一个缩影。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初衷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从成都的实践看,就是要“种苗圃”,不要“栽盆景”。
今年9月,成都公布《全面深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把成都打造成为投资贸易便利、行政许可便捷、要素获取容易、政策精准易享、法治保障完善的利企便民新高地”的目标。这背后,离不开自贸试验区的先行先试。
过去三年间,从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实现“四十三证合一”到探索市场准入准营系统集成改革、推行审批“不见面”,一系列“刀刃向内”的改革推动了“环节更减、材料更少、时间更短、成本更低、服务更优”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
数据显示,2019年,成都全市市场主体超过250万户,增长25%,日均新设企业880户,增长12.8%;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达到28.3万户,同比增长18.7%,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和增速均位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
更重要的,是理念上的进步与革新。“不断探索、深化认识”被自贸试验区建设者反复强调。成都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自贸试验区的政策各地都有,改革成果也很多,但要真正‘吃透’、用好却不容易,这需要我们打破思想认知,以跨界的知识水平去组合政策,以问题为导向去改革创新。”
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对集成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就像生产链条一样,改革也是一项‘链条式’工程。”在成都自贸试验区相关负责人看来,系统化、集成化改革,不仅能有效提升改革效率,还能使改革红利尽快落实,实现改革成果优化、固化,尽快推广实施。
眼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火热推进,“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被寄予厚望,特别是如何发挥共同优势,探索出一套陆上贸易新规则,备受各方瞩目。可以确定的是,双方将携手做优“存量”,同时想办法在“增量”上有所作为,从而推动成渝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文/余蕊均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